协作机器人的出现为国产机器人带来新的机会
转载 2018-04-09 09:22 科技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消费国。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13.6万台,同比增长达到60%。但同时,在市场争夺战中,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仍然长期处于下风。
业内专家分析,国外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淀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优势,ABB等四大家族占据了工业机器人约一半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我国机器人企业面临专业人才匮乏、核心零部件稀缺、市场认可度不够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有观点认为,协作机器人的出现为苦苦追赶的国产机器人带来新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协作机器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它强调机器人与人合作,或者机器人与机器人合作,共同完成指定任务。”
某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14年到2016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售及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4.71%和71.23%。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3年至2016年,从销售台数份额看,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一直在25%至32%左右,份额提升并不明显。2017年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约20%,远低于行业增速。“协作机器人是中小企业和有柔性生产要求的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有效手段,也是国产机器人企业在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致力于模块化协作机器人研发的泽达科技CEO王樨哲认为。
“以关节模块为基础的协作机器人在技术上可以做到定制化,价格在10万—30万元,并可通过关节复用大幅降低后期的使用成本,这对生产模式以小批量、定制化为主且无法投入过多资金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中小企业有着较大吸引力。”王樨哲说。
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核心技术有待加强,但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使得机器人上下游的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也有利于协作机器人的发展。
“以机器人的核心元器件谐波减速器为例,全球能够稳定出货的厂家屈指可数,日本产品的质量最好,但价格和货期对国内企业来说都很苛刻。国产谐波减速器进步显著,可以胜任协作机器人的要求。对于对价格和柔性更加敏感的协作机器人客户而言,采用国内的供应商优势显著。”王樨哲说,“我们特别希望中小企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各方能关注到协作机器人和可重构机器人,一起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易建强委员则指出,尽管近年来机器人有很大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也大大提高,但有些方面仍不足,在判断对方意图上,更存在差距,因此要实现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协作还需要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努力。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业内专家分析,国外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淀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优势,ABB等四大家族占据了工业机器人约一半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我国机器人企业面临专业人才匮乏、核心零部件稀缺、市场认可度不够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有观点认为,协作机器人的出现为苦苦追赶的国产机器人带来新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协作机器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它强调机器人与人合作,或者机器人与机器人合作,共同完成指定任务。”
某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协作机器人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14年到2016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售及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4.71%和71.23%。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3年至2016年,从销售台数份额看,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一直在25%至32%左右,份额提升并不明显。2017年上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约20%,远低于行业增速。“协作机器人是中小企业和有柔性生产要求的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有效手段,也是国产机器人企业在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致力于模块化协作机器人研发的泽达科技CEO王樨哲认为。
“以关节模块为基础的协作机器人在技术上可以做到定制化,价格在10万—30万元,并可通过关节复用大幅降低后期的使用成本,这对生产模式以小批量、定制化为主且无法投入过多资金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中小企业有着较大吸引力。”王樨哲说。
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核心技术有待加强,但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使得机器人上下游的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也有利于协作机器人的发展。
“以机器人的核心元器件谐波减速器为例,全球能够稳定出货的厂家屈指可数,日本产品的质量最好,但价格和货期对国内企业来说都很苛刻。国产谐波减速器进步显著,可以胜任协作机器人的要求。对于对价格和柔性更加敏感的协作机器人客户而言,采用国内的供应商优势显著。”王樨哲说,“我们特别希望中小企业、机器人产业链的各方能关注到协作机器人和可重构机器人,一起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易建强委员则指出,尽管近年来机器人有很大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也大大提高,但有些方面仍不足,在判断对方意图上,更存在差距,因此要实现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协作还需要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努力。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复合型辊道 AGV | 杭叉智能物流家族再添新成员
- NEW!新品推荐| 窄通道搬运叉车BR-D10P 让搬运更轻巧
- 合肥搬易通|MiMA米玛电动托盘搬运车“经济、高效、安全”搬运体验——MEV20S
- 窄通道、高库容、超续航、更安全,小精灵AGV新品诠释高效物流!
- Mujin 在 MODEX 2024展会上推出入库和出库自动化创新产品
- 海柔创新发布含独家勾取式货叉技术的HaiPick System 3,存储密度再创新高
- 小空间大储量,井松智能新品四向车“全揭秘”!
- 新品来袭|木牛流马全向叉式移动机器人
- 新品首发 | 劢微机器人发布平衡重式MW-E系列无人叉车
- 佳顺智能 | 2021年明星产品 专渠发售 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