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一台AGV车承载的青春和梦想

转载 2022-02-21 16:39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来源: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2月16日上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岸边,两艘大船正在离泊靠泊,多日忙碌不休的码头出现了难得的作业间隙。“90后”小伙儿朱林立即带上两名同事,进入装卸作业区,找到了预先检测到需要更新的磁钉,写入编码后重新埋设,用时不过几分钟。

在这座昼夜繁忙的自动化码头上,体型庞大的集装箱的水平运输,依赖83台无人驾驶的蓝色平板车——自动导引车(即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简称AGV)。而为这支AGV车队提供路径导航的,正是埋设在地下的磁钉。

相较于其他自动化码头人工维护磁钉耗时耗力的传统方式,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可以通过更加智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朱林所在的AGV团队联合公司信息技术部团队,通过持续攻坚、反复测试,最终成功为每一台AGV车增加了新的算法和功能,系统自动筛选和分析AGV车所采集的运行数据,用科技手段助力现场设备更加稳定、高效。

“活儿不能将就,要干就干到最好”

每一天,早早到达工作岗位,打开电脑,查看前一天AGV车运行日志,检查车辆运行状态,已成为朱林的工作常态。“这些数据,会准确提示设备状态,并提供AGV车导航定位系统工作信息,让我们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把控更加全面。”朱林说。

这只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进行的又一次小小的“自我改进”。自2017年5月运营至今,这个码头主要系统累计升级超过120次,优化功能超过2000项。“每一次升级和优化的背后,都是辛勤的付出和努力的汗水。”朱林说。

1991年出生的朱林,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聘进入青岛港后,作为新来的年轻人,他被分配到了矿石装卸一线进行锻炼,从事现场设备维护工作。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朱林跟着比自己大10岁的师傅,和码头工人们干在一起、吃在一起。“这里的码头工人爱岗敬业,只要来了装卸任务,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先干完。这里的老师傅极其认真,‘眼里容不得沙子’。”他说道。

有一次,他不小心把设备上一对螺帽、螺栓的上下位置拧反了。考虑到这并不影响设备正常使用,所以他没有更正。因为这件事,师傅第一次对他发了火:“你看看这一排,都是螺帽在上、螺栓在下,只有你拧的这个是反的,活儿不能将就,要干就干到最好!”

“‘啃’下每一块硬骨头”

自动化码头要开始筹建,作为新人,朱林被抽调进入筹建组,成为当时组内最年轻的成员。对于山东港口人“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他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你们都是被精挑细选出来的,到这儿来不是享福的,而是吃苦的”“我们要建一座自动化码头,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会有数不清的困难”“我们必须拼命,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这是筹建组组长张连钢在新人见面会上的动员讲话,朱林至今记忆犹新。

自动化码头,这个不久前才从码头工人们口中听来的新鲜词,转眼成了自己这个“职场小白”即将亲身参与的重大工程,朱林说,自己当时“极其兴奋又有点发蒙”:这么大一工程,我一个年轻人能干什么?能不能干好?会不会给大家拖后腿?……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脑海中飘过,朱林惴惴不安。

很快,任务分配下来了,朱林负责AGV车的监造,也就是将设计方案落地。AGV车是码头水平运输设备,在自动化码头运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林感觉“重任在肩”,立即带上图纸,奔赴上海设备制造基地。

“配套件质量、焊接质量、设备测试……每一天都在不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啃’下每一块硬骨头。”朱林回忆说。

历经“千辛万苦”,第一台AGV车终于完工了。朱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接下来的测试结果给“整蒙了”:这台车仅仅“走”了1个小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场“趴窝”;它的顶升平台在空载状态下升起,竟然歪向一侧,根本无法用于集装箱装卸……看到这台压根儿达不到启用条件的车,同事们没有任何指责或嘲笑,而是一起“靠上”,帮助分析原因,挨个元件倒查倒追,最终一个个“抠”出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案。

“憋着一股敢想敢拼的劲儿,不断创新突破”

历经近一年的攻坚克难,83台AGV车终于如期交付,到港进行实况测试。可是,朱林没有迎来期待已久的“如释重负”,而是跌进了始料未及、更为复杂的“奇奇怪怪的问题堆里”。

“现场工况和测试环境不一样,很多监造环节没出现的问题,突然都涌了出来。”朱林说,气温变化了,AGV车上的某个元件就不好用了;集装箱箱型、结构形形色色,AGV车识别和核验频频出错;一台AGV车跑得很流畅,可一旦变成车队就开始“死锁”,车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顶”在一起导致交通瘫痪……

这一次,朱林有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兄弟——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信息技术团队的伙伴们,其中包括负责软件开发的小伙儿刘耀徽。出生于1993年的他,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刚入职青岛港就被安排进了自动化码头筹建组。

如果说朱林从事的是AGV车的“躯体建造”,那么刘耀徽所参与的,就是为AGV车装上“大脑”。为了让这颗“大脑”真正聪明起来,刘耀徽跟着当时的部门负责人李永翠,联合朱林所在的设备组以及制造商,开始了日复一日的钻研。

“大大小小的联合专题会,我们几乎每天都开,各个专业的人员经常为一个设计细节据理力争,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是会议上的常态。”刘耀徽表示,每一个设计细节都会反复进入设计论证、功能开发和仿真测试的循环中,直至最优。

“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逐一研究解决方案,最终成功‘解锁’。”刘耀徽说,自己搞不清楚同事们都是几点上班、何时下班,因为无论他早上到岗多早,总有比他更早的同事,无论他晚上加班到几点,总有比他更晚的同事。

“虽然很累,但每个人都憋着一股敢想敢拼的劲儿,大家钻进一个又一个设计和优化方案里,不断创新突破,根本停不下来!”刘耀徽说。

如今,这些曾经动不动就“甩脸色”、让人夜夜难眠的AGV车,如同被驯服的钢铁巨人,“乖乖”地载着集装箱,奔跑在自动化码头长长的海岸线上。在朱林、刘耀徽这些年轻人眼里,这一台台流畅奔跑的车,见证了他们挥汗如雨的奋斗青春,也将继续承载他们干事创业的光荣和梦想。“这些车还不完美,还可以更快、更稳、更多能!”他们说。


来源 | 大众日报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