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新疆棉花机器人助力机械化达97%

原创 2025-07-22 09:09 Mulan 来源:AGV网

在全球农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新疆棉花生产实现了作业模式的重大更新。近日,机器人与自动化新闻报道指出,中国新疆棉花机械化作业率已超过97%,并通过激光“摘蕾”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精细管理。这一成就意味着中国棉花生产从传统人力向智能农业跃升,为全球农业自动化发展注入有力案例。

新疆作为中国棉花主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92%以上。地区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涛指出:“从选用机收适宜的种子开始,就为全面机械化奠定基础。”这一观点体现出,棉花机械化并非单一环节升级,而是从“种子到收割”的系统工程。

驱动机械化普及的核心之一便是适配机械收割的种子改良。新疆研发机构联合推出六大棉花品种,采用AI辅助育种与基因编辑技术,特点包括株型紧凑、果实集中、易于脱落。在新育成的“Xin 78”长绒棉品种问世后,其首果枝节点高度提高至17厘米,仅用20%以上培训样本就实现90%以上一次性收获率,体现了新品种在机械收割效率和数量上的双重突破。

此外,由新疆大学与中国EAVision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激光“摘蕾”机器人,不依赖任何接触,就通过激光精准定位并烧灼棉花顶芽。这款机器人搭载固态LiDAR与深度视觉系统,可在风中识别识别准确率达98.9%,对植株损伤率小于3%、摘蕾成功率达82%,处理速度达每小时0.4至0.53公顷,是传统人工的10倍效率。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田立文表示:“‘Xin 78’长绒棉机械化能力已全面释放,结合摘蕾机器人,将实现采收全过程机械化。”这意味着从结构上适配机器,从操作环节完成精细化智能作业,为全面自动化创造可能。

新疆本地农民的反馈也体现了变革的深远影响。吕台县棉农塔希尔·佩依祖拉谈到:“旧品种结构松散,成熟不匀,机械效率低;自2016年改用新品种后,机械效率大幅提升,今年每亩产量可达500公斤。”与此同时,阿瓦特县农民图尔松尼亚斯·图列克分享道:“现在我只需巡视田间,机器几乎替代了所有劳作;我的角色更像监督而非体力劳动者。”

从全局来看,新疆棉花机械化路径在以下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种业与育种科技驱动:通过AI与分子育种优化棉花结构,使其适应机械化采收流程;

机器人智能化扩展应用:激光摘蕾机器人填补机械采集中末端精细作业空白,实现全天无人收割;

全产业链系统化协同:从品种研发、种植、养护再到采收,形成本地农业智能体系;

农户角色转变:人工劳动向监督管理转变,改变劳动结构,简化体力投入。

展望未来,若摘蕾机器人实现更高效率与低成本生产,并在徒弟中复制推广,这一模式将具备大面积扩散基础。结合无人驾驶拖拉机、智慧灌溉、植保喷雾机器人,棉花生产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时代。

与此同时,这一机制可为全球类似农作物自动化提供可借鉴范式。利用结构优化种子提升机械适配度,配以AI与智能工具完成精细作业,是通用智能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新疆在此路径上的实践为全球农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高质量可复制经验。

新疆由种子阶段便启动的机械化路径,结合激光摘蕾等机器人智能终端标志农业自动化的综合系统落地。这场从DNA改良到智能作业的农业革新,正以高效率、低成本、绿色可持续的方式,开启棉花生产乃至智慧农业新时代,值得行业关注与借鉴。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