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工业自主研发制造现真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终究站不住脚

转载 2016-05-20 21:12 来源:物联网智库

  中国过去“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多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人愿意转让这些凝聚着开发者自己经验和诀窍的“技术”。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这些“技术”的不可转让性。今天我们就来讲两个国内自主研发的故事做样板,一个是工业物联网云平台,一个是自主制造的智能数控机床。

“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300年间我国从未如此近距离接触工业革命。”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减少不良品率,而没有将目光重点投向市场需求和创新技术。

  因为,我国制造业往往是靠规模,靠控制成本。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但是很多都是委托加工,虽然号称是世界工厂,利润率实际上很低。要转型升级,不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不良品率,而是要通过创新,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起引领作用,而不是仅仅的代工生产。

  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当前面临着重大转折或调整的关头,目前我国对于产业升级的内容和途径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目前有两种关于产业升级的视角居于主导地位。第一种视角是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视角看待产业升级。第二种是传统的产业政策视角。
  而这些角度,或多或少都没能真正触及中国产业升级的三大硬核:如何从工业发展本身去讨论和理解产业升级的动力、过程和机制?中国产业升级的内容或范围是什么?产业升级的途径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目的也是引导行业整体层面上的创新。当然,未来是智能制造的时代,是“互联网+工业”的时代,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有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产业研究经历,既懂机床、自动化等工业,又懂计算机软件、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跨界人才来引领。

  如今,我们也不是只能依靠外来进口货物才能发展的单细胞劳动人民,今天我们就来讲两个国内自主研发的故事,一个是工业物联网云平台,一个是自主制造的智能数控机床。

  我国自主工业物联网云平台

  其中有一项重要的途径就是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场景非常广阔,比如水电公用设施的数据、汽车行驶数据、农业灌溉数据,以及其他种种各行各业的数据,都要被记录下来。为了支撑这些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你可能需要各种服务器、卫星、超低功耗无线局域网、流量传输服务等等,这些加起来可能每天都会产生数十亿的费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正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提高生产效率、能源效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中国正在推进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和技术资源,有良好的推进“物联网+”改革创新的条件和基础。”

——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

  目前,这些公用设施产生的数据大部分都存储于工厂公司自己的服务器上,出于成本、便捷性以及利用价值的考虑,使用云服务器存储物联网数据会逐步普及,于是我们需要物联网平台,成千上万的物联网创业公司,以及数家大型物联网公司,都会开发全新的物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数据存储和分析服务。

  工业数据作为国家重要核心数据之一,必须运行在中国自己的物联网云平台上才不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作为工业产品,物联网平台是其智能化服务的核心,也是提高用户产品高科技体验感的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物联网平台必将普及。

  而如今,美国已有predix、Thingworx这样的物联网平台,德国也有了基于SAP HANA的SAP物联网IoT和大数据解决方案,而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平台。不过近日,这件事情终究得到了解决出口:

  1)徐工集团携手阿里云打造中国"工业云"平台

  5月7日,徐工集团和阿里云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搭建“徐工工业云”(XCMG-Cloud)。对于此次与徐工集团共建“徐工工业云”,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给出的书面贺辞是“阿里云+徐工=中国的Predix”,希冀双方合作建设的工业互联网能够尽快成为集工业设计、智能制造、能效管理、智能服务运维、柔性生产等于一体的中国首个工业云平台。

  在“基础云平台”之上,徐工集团与阿里云在中间件平台上协同建设共享服务中心,包括用户中心、算法中心、交易中心、评价中心、物流中心等,实现模块化开发管理;在软件平台上实现协同设计云、电子商务、全球物联网、智能供应链、智能工厂、社会化服务、众包众创等。最终,产业链上的各个群体都可以通过开放的APP享受“徐工工业云”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2)铁建重工打造国内开放共享工业物联网云平台

  5月17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与埃森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打造国内地下高端装备首个开放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与装备创新、创新创投、电子商务、智能服务、合作共享等五大云平台。

  其实,铁建重工经过9年的发展,虽然施工装备完善技术过得硬,不过从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转型也是一个重型的举措,在这场与埃森哲硬与软的合作中,开放包容已经成为了推动模式变革的重要动力。

  双方在接下来的战略合作中,将以数字化建设为基础,以产品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智慧化为引擎,加快建设铁建重工五大云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信息流高度集成、大数据驱动及计算分析决策的数字化企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打造智能化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海外扩张与布局。

  三是建设高度柔性化的智能制造车间,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制造过程绿色环保。

  四是打造智能服务生态体系,建成行业智能服务云平台,促进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五是打造开放共享的高端装备创意、创新、创投云平台。

  从上述内容来看,重度垂直的铁建重工也是依靠了埃森哲的技术支持,而下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近来被歌颂的我国自主创新技术故事里,背景环境最泥泞波折而又自主独立的一个。

  衰落的东北经济下,崛起的沈阳机床

  这是一个需要坐下来喝壶茶,磕盘瓜子,好好讲述的故事。

  东北经济衰退由来已久,中央早就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振兴东北机构,从方方面面给以支持,但是振兴东北经济任务依然艰巨。今年第一季度,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速最慢地区。辽宁省出现了负增长,成为7年来中国首个出现经济收缩的省份。中国正在向东北老工业区注入上万亿人民币的项目资金,力图恢复这一经济增速最慢地区的增长势头。

  工业制造方向是东北经济的一大重任,以黑龙江为例,他们去年工业增加值号称有3.9%的增长,这增长率已经很低了。而亏损企业个数爆增了32%,共77家亏损企业,占全部346家企业的22%,每5家制造企业就有一家处于亏损状态。亏损总额37亿,暴增了111%。剩下那些勉强还能挣钱的企业,利润总额竟然只有26亿,比亏损总额还少了11亿。

  然而,身处所谓的“东北塌陷”核心区的一个老牌国企,沈阳机床集团却演绎了一场璀璨夺目的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事件,崭新而锐利地揭示和回答了中国产业升级应该做出怎样的道路抉择。

  近日,沈阳机床全新发布了一款i5M8平台型智能机床,该机床是集成了机械平台、功能平台、控制平台和应用平台于一身,机智多变。用户可以选择智能系统、主轴电机、主轴单元、导轨丝杠、两轴轴承、尾台、伺服刀架、卡盘、液压站、排屑方式,冷却泵、对刀仪,附加门功能等步骤,由三维软件生产一台机床模型。不仅如此,当信息和通讯技术贯穿生产全过程的时候,会同时生成二维码和串码,有了这个专用代码,所有相关信息将会贯穿该机床的全生命周期,类似人的身份证,从订单下达,就可以在全球各地,知道其实时信息。

  “i5”,是沈阳机床对其开发的数控系统的命名,其字义来自5个英文单词——Industry(工业),Information(信息),Internet(互联网),Intelligence(智慧)和Integration(集成)的第一个字母。

  今年一季度,沈机完全自主研发的i5智能数控机床出货近3000台,同时新增订单12000台,加上去年结转的3000台订单,现在手握订单即达到15000台,而这还不包括今年1月份与两家深圳企业分别签订的各自5000台i5机床的合作框架协议……

  今年,沈阳机床将联手神州数码在全国建30个“i5”智能工厂。它们所有的机床将接入iSESOL云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头雁”。

  智能数控机床为什么这么抢手?

  i5数控系统的独特性能是“智能、互联”,它使机床在加工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送的数据。于是,i5机床就成为一个智能终端,通过可以存储和分析大数据的云平台,就能够解决成本核算、远程操控等问题,而且能够提供生产任务调配、远程工艺支持、产品定制和机床租赁等一系列服务。这些功能恰恰可以支持亟待升级的中国制造业。

  数控是一种借助数字化信息对机械运动及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方法。数控系统是指为实现数字控制功能而设计的一套解决方案,一般数控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位置测量系统。从数控系统的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大的趋势是,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从原有的专用嵌入式的封闭系统,逐步向通用开放的PC平台系统转变。

  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其特点是专用性强,相对封闭,系统资源有限。嵌入式系统的这些特征深深影响到数控系统的开发,在此技术轨道上,先进入者对后进入者形成了很高的技术和资产壁垒,后进入者想要开发数控系统是非常困难的,不仅缺乏有效的供应链,还会因为缺乏技术积累容易被领先者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靠技术引进和市场洞开的条件下怎么也做不出数控系统的原因,

  PC平台的系统相比于嵌入式系统,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软硬件的结合程度,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结合非常紧密,而PC系统则可实现软硬件分离。这就意味着数控系统制造商可以直接在个人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不用在硬件设计和建立供应链上花精力。而且PC系统平台拥有更优越的计算能力,硬件的升级换代更快。

  开放平台的历史机遇,从无到有的波折之路

  而远在2006年7月份的时候,沈阳机床的人们还远远没有这种意识,哪个国家的东西好用哪家的,直到一位国家领导人到沈阳机床视察。这位领导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工程系,曾担任过沈阳机电工业局副局长,了解机床工业,也了解沈机。在视察现场看到沈机所有的数控系统都依赖进口后,他把沈机的领导一通“训”:“我在沈阳机械局的时候就做这个破铁块子,现在还这么做,这不是未来,没有前途!”

  为了完成转型计划,2007年10月,沈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之后开发技术人员被派去欧洲接受数控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上海团队深刻地意识到“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其实根本没有换来技术,因为外方根本就不会把核心技术交给自己。想要掌握核心技术,就只有自主研发一条路可以走。

  最终,当上海团队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自主开发时,他们把数控系统的核心研发项目命名为Nut(i5最初的工程代号)。这个名称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美国俚语中的“傻瓜”,因为在和欧洲公司的合作过程中,中方的开发人员经常感到对方把自己当傻子一样糊弄;第二层含义则是“坚果”,上海团队不信自己啃不下来这颗坚果。

  如今,如果你想从上海团队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中找到“壮举”,你会失望的。从2008年到2012年,上海团队做的就是开发出一个一个的算法,写出一行一行的代码,然后把一个一个的“空格”填满。截止到2011年年底,上海团队一共进行了1917个大小版本的数控系统更新,累计了1032条测试用例。

  可以说,中国过去“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大多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人愿意转让这些凝聚着开发者自己经验和诀窍的“技术”。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这些“技术”的不可转让性。由于代码及其所反映的算法是开发者能力的体现,比如策略以及经验,所以开发者即使把代码告诉给技术接受方,后者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写,除非自己在做研发。
  因此,“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能成功:引进者自己通过自主研发积累起相当的技术能力,并且把引进的技术服务于自主研发。

  今天的两个故事并不能代表我国自主创新的全部,不过在这个急速转型的沃土中央,我们要为中国制造负责。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中转型升级,成为当之无愧的“制造强国”是我们建国百年的宏大目标之一。同时,也说明,中国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