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未来 | 当仓库有了灵魂
转载 2016-06-28 15:59 来源:上海快仓仓库发货环节碎片化、零散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对整个仓储流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智能化管理能够赋予仓库灵魂,提高工作效率。
“收到订单,查找商品位置,规划路径,派闲置的3号机器人前去,找到商品货架,验证是否正确,顶起货架,送往1号工作台……”这不是仓库管理员的发号施令,而是一个智能仓库系统的“心路历程”。
一般的仓库里是人走到茫茫货架中寻找订单上指定的商品,而记者在一座智能仓库里看到,穿梭于货架之间的是一台台机器人。工作人员只需站在工作台前,等待机器人把货架运到身边,再按照指示灯的提示,拿取相应盒子里的所需商品,进行扫码、发货。
“货到人的智能化模式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得仓储系统变得更加高效。”上海快仓智能仓储CEO杨威表示,在电商的发展带动下,供应链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仓库发货环节碎片化、零散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对整个仓储流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智能化管理能够赋予仓库灵魂,提高工作效率。
----------------------------------------------------------------------------------------
三位技术男的创业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也对仓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电商的订单更加零碎、分散,将传统技术运用其中,效率低下、出错率高,而电商平台的消费者对于发货错误的容忍度又远远小于2B业务。因此,市场急需一场“革命”,来满足新的需求。
2012年3月,美国电商平台亚马逊宣布以 7.75 亿美元现金收购 Kiva System 公司,以获得 Kiva System 的机器人仓储服务。这一事件在业内顿时引起轰动,它似乎为人们指明了电商仓储的未来方向。
亚马逊“破冰”之后,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很快出现了一些效仿Kiva的企业,意欲复制“亚马逊模式”。
2013年的一天,杨威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他的一个同学打过来的,对方请他帮忙评估几家拷贝Kiva的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北大计算机系硕士毕业、从事港口自动化工作的杨威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几经斟酌,他认为这些项目还不够成熟。给同学回了电话之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打开电脑,查找资料、试验算法……开始从技术的角度思考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威关注到了智能仓储这个领域。他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对这项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找来那位找他帮忙、做机械学习工作的同学,又拉上另一位自动化领域的同事,共同探讨。最终,他们心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2014年3月,快仓智能仓储正式成立,三位技术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三位合伙人均为技术出身,这为公司带来了浓厚的研发风气,在创立伊始,俨然一间研发中心。但同时,管理经验的缺乏成为了技术男们的明显短板。“一开始只有七个人,其他六位工程师都忙着搞研发,我作为CEO,精力比较分散。招聘、财务、融资,甚至是保洁,身兼数职。”回忆起那段时光,杨威坦言,三个工程师,对资本市场和创业模式都不甚了解,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觉得这件事可以做出来,而且很有价值,就去做了。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公司管理起来比较吃力。自己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也只能是维持公司不要乱套,真正要让公司管理行之有效,还得让专业的人来做。他举例说,例如招聘的时候,技术出身的他只能评估应聘者的技术能力。但除了这个,还应考量他的人品、性格等方面融入团队的潜力,否则一些潜在的问题终会逐渐显现。而诸如销售、运营等自己不熟悉的岗位,就更难评估了。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各个部门组建起专门的团队,实现了管理的迭代,各项业务有序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融资也是初创公司惯有的“老大难”问题。对于三位创业经验尚浅的技术男来说,更是如此。在花光了自己投资的一百多万以后,他们面临着“山穷水尽”的窘境。而在“双创”概念还未提出的当时,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不通畅。起初,杨威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补助上,但却“碰了一鼻子灰”——他们的项目雏形连初选都过不了。直到他们拿到了第一笔650万元的天使投资之后,20万元的政府补助才来“锦上添花”。
说起获得第一笔天使投资的经历,杨威也很是感慨。“那也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个做二级市场的朋友帮我在一个物流和快递的行业群里宣传了一下,有个做电商代运营的客户看到以后很感兴趣,就找到了我们。”他感叹道,“万事开头难!非常幸运我们能够熬过那段困难时期,否则现在这帮技术男仍然还在各自领域打拼着。”据悉,快仓智能仓储已于2015年10月完成了3000万元的A轮融资。
----------------------------------------------------------------------------------------
需要不断的积累和磨合
尽管智能仓库“货到人”的模式是受到国外案例的启发,但杨威心里非常清楚,中国的电商仓库有着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搬亚马逊的模式。他指出,与亚马逊三百万SKU、每天几万订单不同,中国的电商是C2C业务起家,买卖双方都十分零散,一个商户一天两千单以下占了绝大多数。
除此以外,一个仓库内往往会入驻不同的商家,对于仓库管理系统来说,业务流程需要根据商品特点灵活切换,况且中国仓库的面积比国外要小很多。“用户形态、商业模式上的区别决定了仓库模式的不同,整个软件系统、人机交互完全不一样了。”杨威表示。
据了解,智能仓储的底层技术涉及自动化技术、导航、控制、图像处理、硬件、加工装配等;软件层面的技术包括路径规划、资源调配等。此外,大数据分析也是运用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辅助系统进行预测,从而提高效率。例如,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服装货架的位置,使当季的衣服更加便于拿取;当某项商品进行促销时,可将所涉及的货架临时摆放在工作台旁,由此实现更高效率的产销联动……而最核心的技术要数业务流程的设计了,根据商品的特点、用户的需求、销售的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变化,如何更加高效、更加便捷地在商品上架、发货、退货、补货等环节实现智能化管理,这是智能仓储系统所要“思考”的问题。
杨威坦言,在创业之初,这些技术的大方向已经有了,但从想法到实践,从实验室到产品化,再到批量化生产,需要一个脚踏实地的积累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例如,在实验室阶段,他们从淘宝上买了个机器人,自己定方案、写程序,作为原理机。原理验证之后,对机械就要有承重的要求,于是,他们花了五万多块钱,用四十五天的时间,通过数控机床系统进行了机械加工。而到了产品化和量产化的阶段,又需要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压缩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技术层面上,杨威格外强调经验的日积月累。首先,在系统测试阶段,设计出的测试流程要覆盖到未来的工况,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其次,在系统运行中,利用数据分析,测算出关联性,例如,黑衣服和灰衣服经常一起卖,那在上架的时候,系统应指导把它们放在同一货架上。此外,在与现实工况的磨合中积累经验也是尤为重要的。比如,服装产品的退货率较高,而药品虽然退货率低,但有保质期限制,它们的系统算法显然存在差异。再比如,如何根据不同商品的形状、体积,优化上架方式及商品摆放,做到既提高拿货效率,又避免拿错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
杨威举例说,一开始他们的智能化系统运用到一个六个人的仓库,但效率反而更低了。后来,通过经验的积累、算法的迭代,逐渐得到改善。最后,只需三个人,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原来的量。
一个新兴技术的成长需要时间,其被大众所熟知和认可更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杨威看来,国内仓库用户对这项有国外先例的技术充满期待,但同时,也心存疑虑,担心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工况的适应程度。“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磨合场景,让我们的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况,之后实现系统迭代、成本降低,市场接受度就会更高。毕竟这项技术能够节省人工、提高效率,带来很多价值。”他表示,公司预计在今年六月实现量产,未来也会融入更多诸如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去做市场推广。
谈及未来的发展,杨威认为,传统的物流业在转型,供应链发生了变化。零散化、高效化的需求愈发增强,积压少、出货能力强,根据定制化需求不断微调,是未来仓库的趋势。因此,智能化的仓储管理也必将迎来发展良机。他表示,快仓智能仓储的这套系统柔性很高,未来将对机器人进行迭代,满足更多工况,不仅限于电商仓库的管理,会有其他方向。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新品发布 | 威迈尔VMR发布隐叉产品——潜伏叉取机器人FR31201P
- 人效提升2.5倍!蚂蚁机器人TopPick上存下拣解决方案加速汽车制造创新变革
- 案例|知名铝加工龙头企业 x 迦智科技:以智赋能,共建行业标杆工厂
- 无人平衡重抱夹车造纸行业搬运夹取与多层堆叠技术应用解析
- 三一电动叉车首秀德国宝马展Bauma 2025!
- 航发展讯 | 聚焦汉诺威!航发机器人全球亮相,共启智造新篇章
- 智造筑基 全球拓维 | 图解安徽合力2024年度报告
- 客户案例|高位拣选+整托存取!卓一人上行、人下行两款三向叉车助力纺织企业扩容增效
- 合肥搬易通MiMA亮相法国物流展SITL Europe,以中国制造助力欧洲市场物流行业绿色升级!
- 镭神智能受邀 2025 湾区科技创新对话:以硬核科技赋能低空经济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