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一阵高潮?还是一身冷汗?
转载 2016-08-08 08:34 来源:TWicic
昨天笔者参加了知名媒体办的高峰论坛,主题是谈物联网的发展。票价不便宜,一张票要2980元,可以吃一顿挺好的晚餐。
一开场,被请来推广书籍的白宫科技顾问就说了:在物联网热潮下,如果台湾是一只股票,他一定会买。另一个在VCR中出现的知名作家说,台湾通讯产业累积的基础,在物联网时代将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还有一个主办单位称为“法国首席物联网创业家”的来宾说,台湾在通讯硬件生产的优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结束之后,同行的朋友幽幽的说:“这些外国人都好懂得怎么让台湾人高潮喔”。
真的,这的确是一个会让台湾人集体高潮的场子。因为可以听到这些来头不小的外国人说台湾好棒、说台湾在物联网会是大咖,“物联网”这三个字,准准的打到台湾的集体心理的甜蜜点,这不高潮,怎么行。
笔者一直以为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台湾已经越来越能理解物联网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已有越来越多台湾电子业的人会说:“物联网的重点在于应用服务、在营运模式”;也有人开始说:“现在不要再讲物联网了,要讲智联网”,不只是硬件连网,而是连网之后可以提供什么服务。
这样的转变是好的,大方向也是对的。只不过,如果真的大家都懂了物联网是怎么回事、知道台湾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听到今天这些外国来宾讲的话,大家会是一阵高潮?还是一身冷汗?
台湾的优势,还是只有制造?
在今天这个场子上,不论是外国人看台湾、台湾人谈自己,讲来讲去,都还是在讲科技通讯硬件生产制造基础,都还是在讲实体产品。
提到营运模式转型,来自法国的物联网创业家说,他们的营运模式是一年一个传感器收1块美金;就有人提问:“这么低的价格,要跟台湾厂商合作,厂商要怎么赚钱?”这位创业家说:台湾厂商可以生产产品销售、然后与服务商分润拆帐。
说实在话,我坐在那里只觉得一阵发晕。上面坐着可都是台湾电子业界的大老板,这位号称是“物联网创业家”的人,说的是要台湾继续帮他做代工吗?他是这个意思吗?
接下来,在场一位电子业老板大声疾呼:“从ICT到IoT,台湾只有一步之遥”。
这位老板引用的说法,是上周简立峰在一场演讲中提到的:“台湾使用者是全球使用手机时间最长的地区,台湾孩子在在线游戏上花的时间也最长,台湾游戏市场更是全球前五大市场,这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劣势,但台湾有机会把这些转换成优势,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台湾新时代是同时最了解大陆与美国两大全球网络强国服务的族群。”
不要把IT当成IoT,也不要把IoT当成IT,这才是台湾发展物联网的重点。
如果这位老板有认真把简立峰的演讲听完看完,他就会知道,简立峰在演讲里同时也提到:“在手机时代、在App时代,台湾在新服务都缺席;但在物联网时代,台湾必须要记取之前的教训,要找出发展新服务的机会,这可能会比网、比物更重要,必须要提醒的是,不要把IT当成IoT,也不要把IoT当成IT,更不要以为连上网就算是物联网。”
“不要把IT当成IoT,也不要把IoT当成IT”,这句话才是重点。
所以,如果要说“从ICT到IoT,台湾只有一步之遥”,那么这一步,可能比我们任何人想的都要更大步,大到可能要需要夸父再世,才能跨得过去。
走出迷团还不够
对于物联网,台湾其实已经慢慢走出之前那种“物联网鸡汤块”的迷团,也就是之前笔者谈过的,就是把物联网当成鸡汤块,好像什么东西放进物联网,就会清水变鸡汤,像是工业自动化加上物联网就成了工业4.0。
但走出迷团,朝着物联网前进,台湾准备好面对现实了吗?
思科在今年的Cisco Live大会上面说:“It’s not about the internet, it’s about the Things”;但请注意,思科口中的“物品Things”,讲的不是硬件的“物品Things”,而是一套演化的理论。“物品Thing”的演化,从“物品Things”、“智能物品Smart Things”、“网络连接的物品Smart Connected Things”、“连接服务Connected Services”。
思科要强调的“Things”是从“物”到“服务”的演化,而这其实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概念。
被思科以14亿美元收购的物联网平台公司Jasper创办人,用了一个很奇妙的例子来解释连接服务(Connected Service),也就是苹果的iPod。他认为,iPod就是一个完美、完全符合物联网连接服务(Connected Service)的例子。
iPod是多久以前就有了?大概十五年前吧。当年iTunes、iPod的出现,也曾经激发很多台湾电子业的热情,那时谈的不是物联网,而是硬件必须要有软件增值、必须加上服务。
台湾很早就知道硬件要加上服务才能赚大钱,但始终没有转型成功,原因是只愿做好做的事,赚容易赚的钱。
一样的概念,走到今日,只是把软件增值,换成了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但十五年前,台湾为何没有走上这条路?为何看到了机会、却没有顺势转型成功?
这问题的答案,其实没有那么难懂,只是做起来很难,所以没有人去做。大家还是回头去做好做的事,赚容易赚的钱、即使没有以前赚得多。
台湾现在不讲物联网,讲智联网,这是好事,但智联网需要什么支撑?不靠硬件,但却更要靠硬里子的技术能力,不论是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都是硬到不行的硬道理。
今天在场子上,有位老板谈到Amazon的成功(其Amazon一直都不算不成功,只是今年开始赚大钱,就突然被说是很成功了),讲的是Echo,说Amazon从做电子商务到变成做智能家居,所以他成功了。
但知根知底的人都知道,Amazon的成功是一脉相承的;不论电子商务、AWS、Echo,这些都只是表面;背后支撑Amazon的技术底蕴,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否则,你觉得Echo的Alexa是哪来的?如果没有AWS会有AWS IoT平台吗?如果没有Amazon电子商务平台,你觉得会有AWS吗?
讲到这里,笔者突然觉得,从物联网到智联网,嗯,“应用服务”该不会是下一个台湾产业转型的鸡汤块吧?
一开场,被请来推广书籍的白宫科技顾问就说了:在物联网热潮下,如果台湾是一只股票,他一定会买。另一个在VCR中出现的知名作家说,台湾通讯产业累积的基础,在物联网时代将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还有一个主办单位称为“法国首席物联网创业家”的来宾说,台湾在通讯硬件生产的优势,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结束之后,同行的朋友幽幽的说:“这些外国人都好懂得怎么让台湾人高潮喔”。
真的,这的确是一个会让台湾人集体高潮的场子。因为可以听到这些来头不小的外国人说台湾好棒、说台湾在物联网会是大咖,“物联网”这三个字,准准的打到台湾的集体心理的甜蜜点,这不高潮,怎么行。
笔者一直以为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台湾已经越来越能理解物联网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已有越来越多台湾电子业的人会说:“物联网的重点在于应用服务、在营运模式”;也有人开始说:“现在不要再讲物联网了,要讲智联网”,不只是硬件连网,而是连网之后可以提供什么服务。
这样的转变是好的,大方向也是对的。只不过,如果真的大家都懂了物联网是怎么回事、知道台湾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听到今天这些外国来宾讲的话,大家会是一阵高潮?还是一身冷汗?
台湾的优势,还是只有制造?
在今天这个场子上,不论是外国人看台湾、台湾人谈自己,讲来讲去,都还是在讲科技通讯硬件生产制造基础,都还是在讲实体产品。
提到营运模式转型,来自法国的物联网创业家说,他们的营运模式是一年一个传感器收1块美金;就有人提问:“这么低的价格,要跟台湾厂商合作,厂商要怎么赚钱?”这位创业家说:台湾厂商可以生产产品销售、然后与服务商分润拆帐。
说实在话,我坐在那里只觉得一阵发晕。上面坐着可都是台湾电子业界的大老板,这位号称是“物联网创业家”的人,说的是要台湾继续帮他做代工吗?他是这个意思吗?
接下来,在场一位电子业老板大声疾呼:“从ICT到IoT,台湾只有一步之遥”。
这位老板引用的说法,是上周简立峰在一场演讲中提到的:“台湾使用者是全球使用手机时间最长的地区,台湾孩子在在线游戏上花的时间也最长,台湾游戏市场更是全球前五大市场,这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劣势,但台湾有机会把这些转换成优势,因为不可否认的是,台湾新时代是同时最了解大陆与美国两大全球网络强国服务的族群。”
不要把IT当成IoT,也不要把IoT当成IT,这才是台湾发展物联网的重点。
如果这位老板有认真把简立峰的演讲听完看完,他就会知道,简立峰在演讲里同时也提到:“在手机时代、在App时代,台湾在新服务都缺席;但在物联网时代,台湾必须要记取之前的教训,要找出发展新服务的机会,这可能会比网、比物更重要,必须要提醒的是,不要把IT当成IoT,也不要把IoT当成IT,更不要以为连上网就算是物联网。”
“不要把IT当成IoT,也不要把IoT当成IT”,这句话才是重点。
所以,如果要说“从ICT到IoT,台湾只有一步之遥”,那么这一步,可能比我们任何人想的都要更大步,大到可能要需要夸父再世,才能跨得过去。
走出迷团还不够
对于物联网,台湾其实已经慢慢走出之前那种“物联网鸡汤块”的迷团,也就是之前笔者谈过的,就是把物联网当成鸡汤块,好像什么东西放进物联网,就会清水变鸡汤,像是工业自动化加上物联网就成了工业4.0。
但走出迷团,朝着物联网前进,台湾准备好面对现实了吗?
思科在今年的Cisco Live大会上面说:“It’s not about the internet, it’s about the Things”;但请注意,思科口中的“物品Things”,讲的不是硬件的“物品Things”,而是一套演化的理论。“物品Thing”的演化,从“物品Things”、“智能物品Smart Things”、“网络连接的物品Smart Connected Things”、“连接服务Connected Services”。
思科要强调的“Things”是从“物”到“服务”的演化,而这其实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概念。
被思科以14亿美元收购的物联网平台公司Jasper创办人,用了一个很奇妙的例子来解释连接服务(Connected Service),也就是苹果的iPod。他认为,iPod就是一个完美、完全符合物联网连接服务(Connected Service)的例子。
iPod是多久以前就有了?大概十五年前吧。当年iTunes、iPod的出现,也曾经激发很多台湾电子业的热情,那时谈的不是物联网,而是硬件必须要有软件增值、必须加上服务。
台湾很早就知道硬件要加上服务才能赚大钱,但始终没有转型成功,原因是只愿做好做的事,赚容易赚的钱。
一样的概念,走到今日,只是把软件增值,换成了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但十五年前,台湾为何没有走上这条路?为何看到了机会、却没有顺势转型成功?
这问题的答案,其实没有那么难懂,只是做起来很难,所以没有人去做。大家还是回头去做好做的事,赚容易赚的钱、即使没有以前赚得多。
台湾现在不讲物联网,讲智联网,这是好事,但智联网需要什么支撑?不靠硬件,但却更要靠硬里子的技术能力,不论是云端、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都是硬到不行的硬道理。
今天在场子上,有位老板谈到Amazon的成功(其Amazon一直都不算不成功,只是今年开始赚大钱,就突然被说是很成功了),讲的是Echo,说Amazon从做电子商务到变成做智能家居,所以他成功了。
但知根知底的人都知道,Amazon的成功是一脉相承的;不论电子商务、AWS、Echo,这些都只是表面;背后支撑Amazon的技术底蕴,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否则,你觉得Echo的Alexa是哪来的?如果没有AWS会有AWS IoT平台吗?如果没有Amazon电子商务平台,你觉得会有AWS吗?
讲到这里,笔者突然觉得,从物联网到智联网,嗯,“应用服务”该不会是下一个台湾产业转型的鸡汤块吧?
上一篇
工业领域的“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