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kiva机器人——快仓智能
转载 2016-08-18 16:59 来源:快仓Quidsi的分销做得十分出色,即使是亚马逊这样以高超的物流管理著称的公司也要通过并购以避免与其竞争。BGC伙伴公司的分析师考林·吉利斯(Colin Gillis)说:“电子商务行业的取胜之道就是控制供应链。” 劳说:“公司做得越大,供应链控制就越容易。”亚马逊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蒙兹十分赞同这种说法。他的观点是:Kiva的机器人让小企业也有了生存机会。“现在你可以将亚马逊一手在握了,”他说,“每个公司都可以拥有亚马逊的优势。”
他这一句不经意的话,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类kiva仓储机器人的革命。瑞士的wisslog、印度的GreyOrange、硅谷机器人公司的Fetch和Freight机器人、以色列的Transwheel机器人、日立HITACHI智能机器人很快的就横空出世,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这个电商飞速发展,物流产业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无数的创业者开始了自己的中国kiva之路,意欲复制“亚马逊模式”。
其中最早的当属2014年3月成立的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的一天,杨威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他的一个同学打过来的,对方请他帮忙评估几家拷贝Kiva的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北大计算机系硕士毕业、从事港口自动化工作的杨威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几经斟酌,他认为这些项目还不够成熟。给同学回了电话之后,他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打开电脑,查找资料、试验算法……开始从技术的角度思考这件事情的可行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威关注到了智能仓储这个领域。他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对这项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找来那位找他帮忙、做机械学习工作的同学,又拉上另一位自动化领域的同事,共同探讨。最终,他们心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2014年3月,快仓智能仓储正式成立,三位技术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三位合伙人均为技术出身,这为公司带来了浓厚的研发风气,在创立伊始,俨然一间研发中心。但同时,管理经验的缺乏成为了技术男们的明显短板。“一开始只有七个人,其他六位工程师都忙着搞研发,我作为CEO,精力比较分散。招聘、财务、融资,甚至是保洁,身兼数职。”回忆起那段时光,杨威坦言,三个工程师,对资本市场和创业模式都不甚了解,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觉得这件事可以做出来,而且很有价值,就去做了。因此,刚开始的时候,公司管理起来比较吃力。自己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也只能是维持公司不要乱套,真正要让公司管理行之有效,还得让专业的人来做。他举例说,例如招聘的时候,技术出身的他只能评估应聘者的技术能力。但除了这个,还应考量他的人品、性格等方面融入团队的潜力,否则一些潜在的问题终会逐渐显现。而诸如销售、运营等自己不熟悉的岗位,就更难评估了。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各个部门组建起专门的团队,实现了管理的迭代,各项业务有序发展起来。
(1)“货架到人”
在所有涉及到分拣库区的业务流程中,员工都无需进入分拣库区内部,只需在工作站等待,系统会自动指派移动机器人将目标货架运到工作站,待员工在系统指导下完成业务后,再将货架送回到分拣库区。
系统会对接用户订单系统,订单下达后,所有资源调度与业务流程的推进均由系统主导,所有的数据流也由系统创建并维护,无需人工介入,员工只需要在系统的指示下,完成商品从货架上拣选,扫码,装箱等动作。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新技术破局 · 场景化攻坚 | 寻迹智行亮相医药现代物流仓储技术大会
- 镭神智能MS10超远距光纤激光雷达:低空安全的"千里眼",打造无人机管控新标杆
- 斯科特技术公司推出NexBot AGV
- Maasvlakte II(MVII)码头订购了大量港口AGV设备
- MiR 全新推出 VDA 5050 接口模块,助力仓库、配送中心和制造工厂提升互操作性
- 展会速递 | 普渡机器人多产品矩阵亮相上海双展,闪电匣Arm引领通用具身新时代
- 案例 | 物流运营成本降低64.4%!奥比中光助力韩国公司Twinny推出新一代机器人
- 卡斯卡特亮相LogiMAT 2025:轻松搬运世界,智能引领未来
- 媒体聚焦 | 杭州机器视觉新势力:3D视觉重塑高效安全的物流仓储环境
- 海外展预告|卓一将携窄巷道系列叉车亮相墨西哥The Logistics World SUMMIT&EX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