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智能机器人可给病人扎针输液
转载 2021-03-26 11:24 谈洁 来源:南京日报本报讯(通讯员 李海博 朱诺怡 融媒体记者 谈洁) 为患者扎针仅用时15秒。近日,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团队发明出能为病人扎针输液的智能机器人,大幅提升了医护人员的效率,也避免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由于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对近红外线光吸收较强的特点,红外线照射下,血管的脉络轮廓会很清晰地显示出来。利用这个原理,扎针机器人能够获取高质量的原始静脉图像,经过图像分析计算,进而执行扎针动作。”创新项目负责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技术专业学生代军解释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这款机器人虽然外形简单,但核心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尤其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和云计算难题都已经攻克,在实际应用中,患者只需将手放入设备中,机器人会对血管进行加强显示,最终“一针命中”。
“目前,输液扎针还是护士凭借个人经验去完成的,如果遇到肥胖人群、婴儿的话,血管不明显则可能需要扎好几针,患者会比较痛苦。”代军正是因为在生活中发觉到这样的情况,才有了发明智能扎针机器人的想法,“即使患者血管肉眼看上去不明显,我们的机器人还是能通过红外线反射准确判断出血管的位置和深浅。”无疑,这个智能扎针机器人是肥胖人群看病时的福音。
不过,代军团队还是有个小小的遗憾,“如果能早点做成这个发明的话,去年疫情暴发的时候,医护人员就不会那么辛苦了。”代军有些惋惜地说,他甚至畅想着机器人在抗疫中的作用,“医护人员不会那么疲惫,患者不会那么焦虑,还会降低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的概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手段逐渐走向智能自动化,而智能扎针机器人也有望在未来被医院大规模使用。代军说:“相比于大部分静脉辅助设备,本设备成本较低,且集合了静脉增强、识别与穿刺以及消毒等功能,具有更高性价比,我将投入更多精力去推动这项科技创新技术得到落地和推广。”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区域分化、电动化与美国关税交织下的全球叉车赛道重塑
- WAIC强化学习新范式探索之夜 | 强化学习与大模型融合,是智能体进化的 “黄金法则”,还是误入复杂迷宫的 “冒险尝试”?
- 德媒《it-zoom》:人形机器人即将取得突破
- 认知机器人会成为工业流程的未来吗?
- 叉车车队的人工智能驾驶安全追踪系统在英国问世
- 欧洲首个 CE 合规无人驾驶物流车辆迈入工业部署
- 展商直击 | WAIC 2025圆满收官,上海码极客实力呈现多模态世界模型与空间智能技术成果!
- 《Dcvelocity》面对面采访:Dematic 总裁 Michael Larsson
- 内部物流中的人工智能:增强人类潜能,而非取代人类潜能
- 客户案例|从分散式地堆到13米高位密集存储,卓一人上行三向叉车赋能调味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