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高汤”的智能化之路
转载 2021-03-30 11:25 温州日报 来源:温州日报本报记者 夏晶莹
当传统制造业与智能化激情碰撞,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喜更令人惊叹——车间里鲜见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带来的是产品品质更优、产能更大、生产效率更高,以及订单更多和市场竞争力更强。
尤其是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更让我们重新审视智能制造的魅力和价值,看到精密智控的作用和意义:越是智能化水平高的地区,复工复产的速度就越快;越是智能制造程度高的地区,受疫情的影响就越小。
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企业,看到从机器装备到生产环节再到全流程管理,全面导入智能制造给温企带来了怎么样的获得感。
下饭“神器”背后的高科技力量
在去年疫情期间一炮走红的“小金碗”高汤,不少市民一定不会陌生。鲍鱼、鱼翅等各类食材炖出的“小金碗”,不仅方便食用、营养美味而且卫生健康、物美价廉,一时之间成为下饭“神器”。
用“白菜价”买到“高大上”的高汤,这背后是浙江百珍堂食品有限公司为其注入的“智能化”力量。
百珍堂负责智能化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的刘常武告诉记者,2018年,百珍堂投资1.3亿元,建设了一条年产2万吨高汤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在熬煮时间缩短75%的前提下,高汤里的营养含量和鲜味物质含量反而提高。
与此同时,配备AGV小车、机械手自动化投料系统、蜘蛛手及机器人码垛系统等智能装备的封闭式生产线,在汤汁提取、中控、清洗、码垛、速冻等八大核心环节,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无人化生产,让生产更安全、卫生、高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增加厂房面积的情况下,产能和效益提升了50%。
据悉,这套“高汤制造系统”项目获得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并获评国家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
同样的,位于平阳的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智能化改造中受益匪浅。去年,三星机电与温州大学激光实验室合作,投入4000多万元进行改造,每一条离合器组装生产线上设置12个监测点,可实时在电子看板上检测脱水启动力矩、滚边厚度等5个关键性指标,一旦有不合格指标出现,生产线立即报警。
“发现不良产品,可以及时拿出来返修或者报废,不会流到客户手中。原先我们的产品合格率是96.14%,现在一举提高到99.11%。”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部长宋进步说。在此基础上,三星机电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近10%。
高效流水线出产的高质量鞋服
走进百速鞋业二楼的生产车间,一条现代化高端全自动流水线跃然眼前。在流水线的源头,一双双鞋帮经过电脑360度扫描后开始进入流水线,全部操作工序都由智能机器手来完成。
2019年,随着智能流水线在百速鞋业“上线”,原本“各司其职”的定型、整理、注塑三条流水线,合并为一条,直接为企业节省空间三分之一;在减员20%的前提下,产能提升35%;同时,产品合格率从原先的85%跃至98%。
“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将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技术岗位,改由机器人进行处理,成效十分明显。”车间相关技术人员以“起毛机器手”为例告诉记者,制鞋过程中,起毛质量与鞋子质量息息相关,智能化改造之前由人工完成起毛工序,用量与均匀度难以达到质量控制的要求,而机器人上岗后,生产更稳定,合格率大幅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还成为百速鞋业的“实力担当”,为百速吸引了不少订单、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一海外客户来瑞安考察时,被百速鞋业的智能化流水线吸引,大感兴趣,当即下单4000万元。
智能化改造给服装企业报喜鸟带来的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了产品的柔性化生产;通过定制云平台,实现“一单一流、一人一版、一衣一款”的全品类模块化客户自主设计,克服“个性化”中质量和效率的矛盾;另外,通过数据云中心,整合服装行业大数据,打通上下游生态产业链……得益于这些布局,报喜鸟实现产与销之间的无缝对接,一举打破服装行业高库存、低周转、高渠道成本的瓶颈,大大压缩成本、提升效益。
正泰集团投入2.3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单线用工数从970人减少到211人,自动化率达到97%以上;凯泉集团通过价值流分析、规划制程物流链,打破以往的场地布局,实现物流从工厂毛坯入口到成品出口的环形流动,避免物流交叉重复,物料流动时间节约15%……智能化改造正为温企带来越来越多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