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人民日报》聚焦旷视创新故事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推动实体产业升级

转载 2021-08-10 09:58 旷视 来源:旷视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国内工厂和仓库自动化水平提升,机器人、无人叉车、穿梭车、堆垛机、机械臂、分拣机等智能设备不断增加,成百上千台、多种类型设备规模化集群作业成为常态。要保证整个群体协作的效率,并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就需要让整个系统能够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身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最近出版的《人民日报》,聚焦旷视科技服务无锡服装企业梦燕的创新故事,折射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加速融合,并向各行业不断深入的趋势。

当服装仓库拥有“智慧大脑”

无锡梦燕制衣有限公司是最早尝到甜头的用户之一。在旷视科技人工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河图”的精心调度下,企业仓库每日出货量可达 6 万至 8 万件,并能支持目前 5 倍的出货量;仓库空间利用率提升了 3 倍,拣选人员每天要走的步数也从 5 万步降到了 2 万步,效率提升显著。

据旷视科技资深副总裁、物流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徐庆才介绍,旷视科技推出“河图”系统的同时,也自研了包括智能搬运机器人、智能无人叉车、人工智能堆垛机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并基于一系列人工智能算法,将各类设备与物流、生产业务快速集成,使物流和供应链拥有“人机协同与智能物联”的新能力。

“我们将不同类型的智能物流设备集合在一起统一调度,当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徐庆才说,在物流系统中,只有把业务系统、调度系统、仿真系统和运营系统做到一起,随着业务变化,系统能自适应调度算法,才能实现系统整体效率最优。

在这套智慧物流产品和解决方案中,“河图”处于中间层,具有“大脑”功能。下层是各类智能设备,上层则是结合具体场景的业务系统。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多类型设备的集成和协同调度问题,还实现了物流环节和生产环节多层次控制系统的打通。

据介绍,在“河图 1.0 版”中,通过“同构仿真”功能,把物理世界有关物流系统的客观条件、环境和需求,映射到数字模拟环境中,做到“所见即所得”,作为最终真实物流系统落地过程中的参照物。“河图 2.0 版”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备了“自适应策略”能力,即通过自动学习、适应和调整,来适应业务场景的变化。

目前,旷视科技累计帮助国内医药、鞋服、食品冷链、智能制造等行业的近百家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旷视科技还发起成立了人工智能物流产业联盟,联合产学研的力量,共同推动智能生态的发展。

AI 价值跃迁: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

不仅限于供应链物联网领域,旷视正在围绕“AI+IoT”的战略方向稳步推进,不断强化 AI 核心技术实力,并持续投入 AIoT 核心产品体系建设,围绕消费、城市、供应链三大物联网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取得了实际成果。

在消费物联网领域,旷视服务全球开发者及企业用户,为其提供数十种 AI 能力。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还与多家头部智能手机厂商等消费电子领域客户开展合作,累计为数亿台智能手机提供设备安全和计算摄影解决方案。

在城市物联网领域,旷视推出了人工智能摄像头,并不断强化硬件能力以配合尖端计算机视觉算法。截至目前,已累计打造四大品类、数十款硬件产品。同时,基于覆盖云边端的算法、软件、硬件能力,其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应用于百余座国内城市、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例如,旷视向华东某县级市提供了“万象”城市管理视频智能分析识别系统,帮助该市的部分重点区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和视频巡查,能够针对店外经营、机动车乱停放、暴露垃圾、违规户外广告、渣土车未密闭运输、私搭乱建、公用设施损坏等 15 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实时识别报警,并推送至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办理平台进行审核立案和案件派遣。此外,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还利用“万象”平台对城区内重点街区的违停车辆、店外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了重点整治。相比人工巡检,“万象”可实现重点区域和部位的 7*24 小时不间断管控,视频案件上报数由 20 件/天,增至 100 余件/天,准确率达 85% 以上,有效提升城市市容秩序。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融合,是未来 10 年重要的创新机遇。人工智能是核心技术能力,物联网是产业落地场景。两者的融合,就是要将人工智能能力注入物联网的场景,实现实体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促进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印奇表示,旷视经历了 AI 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价值跃迁过程。现在越来越专注于探索人工智能在哪些行业能够真正实现落地。人工智能与行业结合得越深,创造的价值就越大。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