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船:“大黄蜂”历练记
转载 2020-05-22 11:53 昆船集团 来源:昆船集团近日,两位用户走进805工房,仔仔细细观看了AGV的演示,就相关问题咨询了现场的技术人员后,表示AGV符合相关要求,同意验收。
随着国内AGV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昆船智能不仅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项目,而且项目的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刚通过用户出厂验收的这个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该项目从签约到设计、然后到生产调试,最后成功验收,期间所走的路充满坎坷。
新车型带来新难度
该项目用户是国内制造各型输送管道的一家公司。他们要求昆船智能提供的AGV能一次承载多根直径300毫米到1米的管道;其中,直径1米的管道单根重约2吨;且要求AGV满足用户生产节拍,6分钟一个周期完成物料搬运以配合生产。由于该项目是昆船AGV第一次应用于管道制造行业,加上客户提出的技术要求是以前少有的高标准要求,因此,该车型的设计对于智能技术人员来说,无论是机械设计还是电气设计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不同于以往搬运的物料,这次,AGV搬运的是圆型物料,又有速度要求,所以,设计时需要考虑车辆在启动、停止特别是遇到障碍急停时,上面承载着的管道不会因为惯性发生滚动和碰撞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担任机械部分设计的技术人员思考了很久,从去年开始,和同事一起讨论,经历了多次的方案修改,与客户沟通,后来在车体上设计了缓冲垫,又与研发部一起联合调试,更改了车辆的运行加速度,才使得这个问题得以完美解决。
长6米,宽3米,车体自重达7吨,如果再加上管道的重量,共计将近20吨。以前,我们都笑称室外高速AGV是“大黄蜂”,可是现在,室外高速AGV“大黄蜂”这个绰号该拱手相让给它了。如此大的自重和载重量是昆船智能AGV设计史上少有的。在电气设计上,如何驱动这个“大黄蜂”让它动起来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次,我们选用了国产大功率伺服,为了将该伺服完美地“融合”到AGV中,去年9月、11月,技术部多次与厂家的人员一起测试。直到今年一月下旬,眼看距离过年放假还有几天时间了,这时,其他人都已经开始放松,准备过年了;但是该项目伺服的关键部分还没有取得进展。“这个项目测试不成功,车跑不起来,年都过不安稳”。技术部负责人说。就这样,赶在过年前两天,技术部联合智慧停车事业部、厂家的软件工程师一起又一次开始了测试工作;虽然身边的一些同事已经进入比较轻松的“准放假”状态,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而变得浮躁,也没有把快过年当作可以放松的理由,而是心无旁骛扑在测试工作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方人员的努力,大年二十七那天,测试终于取得成功,满足了“大黄蜂”的动力需求。
新要求考验新技术
如何取电也是“大黄蜂”的一个难点。以前,我们的AGV车体相对来说比较小巧,耗电量不大,很耐用,不必经常取电,因此取电采用的是充电站形式,有固定的区域和专门的位置。但是,“大黄蜂”就不同了。为了配合用户的生产节拍,它没有专门的时间充电;其次,它的车辆载重量大,故而在运行过程中,耗能很快,车辆自身携带的蓄电池不能满足车辆长时间运行;又因为它车体巨大,再采用充电站模式会占地很大,所以,这次在项目中采用了无接触取电技术,让“大黄蜂”边工作边充电,这样,不仅能满足用户需求,解决耗能快的问题还能节省空间。
这么大功率的无接触取电用于AGV上这是第一次。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保证取电器的取电效率。测试时,电气调试人员一边测,一边将取电结果反馈给机械设计人员。整个测试过程经历了很长时间。开始时,为了不损坏设备,调试人员想出各种办法,先用扎带将取电设备捆扎在车上,以方便测试,得出数据后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根据大家提出的改进建议,相关技术人员多次更改方案,最终优化了取电机构,保证了“大黄蜂”的平稳取电。
既然选择远方 便会风雨兼程
804工房没有16吨的行车,无法完成“大黄蜂”的装配和调试,在与物流公司协商后,我们将“大黄蜂”的装配和调试工作转移到了805工房进行。两个月间,装配人员和调试人员一直在804和805工房之间来回穿梭。“每天在804和805之间要跑三四个来回,走路都是一溜小跑的,一天下来,步数起码是一万起……”技术部的调试人员说。
因为有很多新技术、新设备,装配、调试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技术部一边调试一边修改,生产部员工也跟着装了改、改了装,还时常因为要配合技术人员的调试,一起加班,工作量增加了很多。
预验收通过后,我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为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而欣慰不已。但是我们并没有沉浸在这短暂的喜悦之中。正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会风雨兼程。当前,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在飞速发展,新的挑战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将会秉持一颗对AGV事业的敬业心和专注心,加快学习和创新的脚步,努力突破一个个新的技术难题,把昆船AGV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