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唐文斌出席央视财经《对话》栏目 谈后疫情时代AI的未来
转载 2020-06-01 16:19 旷视 来源:旷视5月30日晚,以“疫情之下的人工智能再思考”为主题的央视财经《对话》栏目播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刘成林、旷视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北京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民等受邀出席,并远程连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王爱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主任徐海波、大疆创新总裁罗镇华等行业领袖,共论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并就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进行畅想。
旷视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左二)受邀出席央视财经《对话》栏目
从抗疫到复工复产 AI功不可没
在节目中,旷视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紧急上线的明骥AI智能测温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吸引了主持人和各位嘉宾的目光。
“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快速筛查出体温异常者,从而通过隔离等方式切断传播链。但传统的测温方式效率比较低,因此我们思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通量、高精度的测温方式。”唐文斌介绍,旷视明骥AI智能测温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旷视明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仅用了10天时间就被紧急开发出来,投入到抗疫的一线中。
旷视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在节目现场演示明骥AI智能测温系统
唐文斌一边在节目现场演示旷视明骥的远距离精确测温效果,一边解释了其背后的原理。“旷视明骥采用‘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识别温差±0.3℃内、3米非接触测温、1秒测15人,大大提升了测温效率。”
此外,针对普遍带口罩、手拿热水杯、头发遮挡等干扰因素导致测温系统难以找到人体测温区域的问题,旷视项目团队对算法模型进行了专项训练与优化升级,让旷视明骥可以精准定位“额头”,再对“额头”快速进行测温。除了测温,旷视明骥还可实现在不摘口罩的情形下进行人脸识别,让考勤和无感通行成为可能。因此,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三站一场(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机场)、医院、社区、企业园区、政务大厅、学校等各类场景,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能够解决开放场所的通行效率与可控度。
人工智能技术在抗击疫情期间的亮眼表现,会是AI行业新的爆发起点吗?对此,唐文斌表示,人们总是过于低估人工智能的长期价值而高估其短期价值,所以我们不应该过于高估当前人工智能在抗击疫情中的应用,这些都毕竟只是一个阶段性产品,“人工智能本质上应该是作为一项技术,可以用到不同的场景中去,为场景带来成本、效率和体验上的优化。”
人与AI之争 要扬长避短
从人工智能诞生开始,它和人之间的比较就从未停止。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以医疗机器人、影像分析、大数据分析、智能红外测温和面部识别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大放异彩。这不禁让人猜想: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相比,谁更厉害?
唐文斌表示,自己作为一个技术信仰者,更相信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所以人与机器(AI)竞争,要去拼人之所长,而不是机器(AI)之所长。“机器(AI)在记忆、大规模运算方面,是人类不可比拟的,在有限规则体系下,对于解决特定场景的问题,往往通过机器(AI)大量的学习样本和计算,很多时候真的比人做得更好。而人类胜在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无限规则下,可以去思考未来发散的可能性,这又是机器(AI)不具备的。”
唐文斌与现场嘉宾共论人工智能未来
在抗击疫情中,人工智能医疗影像分析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快速地帮助医护人员完成对病人肺部医疗影像的诊断。这也开始让人担忧,AI是否会比人更聪明?影像科医生的工作,甚至更多的职业是否会被AI替代?
在节目中,唐文斌则认为,在某些场景AI一定能超越人。“聪明有不同的定义,如果聪明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更快、更强、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那AI就更聪明,如果是去发现和创造某些东西,AI在现阶段还相对比较弱,但谁也无法保证AI在未来会不会有这样的发现力和创造力。”
他进一步补充道,至少目前在药物研发领域,机器已经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去搜索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以更大的计算能力找到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从有监督学习到无监督学习的过程,在这种不断地演化中,在有限规则的体系下和有因必有果的场景下,我认为AI都会比人强。”
AI引发的道德挑战和对人工智能本身的讨论,是全球性的话题。即使对未来AI的发展担忧,但唐文斌依然乐观地坚信,人工智能必将造福人类大众。作为一家有着“技术基因”的公司,旷视成立初衷即“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探求人类的根本性问题:运用机器和技术,解密人类智慧,破解人类认知、学习和决策等过程的奥秘。“我认为AI现在还不具备所谓的自由思想,并不具备颠覆人类的可能性,作为AI领域的先行者,旷视有责任确保AI向善,造福世界。”
从机器之眼到超级大脑 AI将创造更多价值
唐文斌在节目中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智能体出现,它可能是机器的形态,也有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机器的这种形态。
在成立之初,旷视曾经以“让机器看懂世界”为使命,从人脸识别入手先教会机器“识人”,从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消费场景三个领域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唐文斌认为,人眼其实是人类接受信息的一个最大输入口,机器要产生智能,也需要像人一样拥有传感器管,而计算机视觉的出现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可能。“我们之所以需要机器去看懂世界、理解世界,并且能够做出决策,是因为我们想借此把场景变得更好,但最终我们希望它能够看懂世界、理解世界基础上形成超级大脑,帮助人类创造更多价值。”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依旧坎坷,但唐文斌仍然对它的未来充满希望。他表示,我们要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远景来看,人工智能一定会颠覆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经济社会的底座。“但就目前来说,人工智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中国的产业都值得(结合AI)重新做一遍。”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合肥搬易通MiMA人上型三向堆垛车,为汽车零部件产业仓储升级保驾护航
- 新质三一 全球领航丨三一机器人邀您相约2024上海宝马展
- “双十一”背后的物流创新引擎:科尔摩根AMS助力郑州机场货运智慧升级
- 案例集 | 优化仓储管理,未来机器人助力食品饮料行业提升自动化
- 全球首发丨磅旗首款全自动化OHT上下料产品,以深度数字化、全自动赋能无人工厂
- 双11余温未散,双12备战正酣:木蚁无人叉车助力物流公司高效迎战
- 卓一智能叉车在CeMAT ASIA (2024)展示物流领域的先锋力量
- 千里同行,向“智”而行!中力第九届双十一完美收官!
- 大道至"减",快仓为提高用户ROI持续创新
- 镭神智能激光雷达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赋能低空经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