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控制着锂离子电池几乎整个价值链

原创 2025-02-25 10:56 Mulan 来源:无人机网

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电池生产研究机构(Fraunhofer FFB)与明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布了一项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的所有权结构和地缘政治依赖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锂离子电池的整个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原材料开采到电池生产,几乎全面掌控。这一现象引发了欧洲各界对供应链安全和自主性的广泛关注。

锂、钴、镍和锰是电池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以美国特斯拉公司(Tesla)的Model S Plaid车型为例,其电池组中约含有122公斤的矿物原材料。然而,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澳大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少数国家。德国弗劳恩霍夫FFB研究所所长西蒙·卢克斯(Prof. Dr. rer. nat. Simon Lux)教授指出:“矿物原材料位于电池组生产供应链的最初阶段,欧洲几乎100%依赖进口。”

锂电价值链-中国无处不在

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国不仅控制着国内的生产设施,还通过收购和投资,掌控了海外的矿山、精炼厂和生产基地,覆盖了从原材料开采到电池制造的各个环节。唯一的例外是锰。此外,中国生产了全球超过98%的磷酸铁锂(LFP)活性材料,这意味着欧洲在这种更廉价的电池化学领域存在直接依赖。卢克斯教授警告道:“中国日益增长的原料主导地位威胁着欧洲电动汽车的未来。这种依赖使欧洲易受伤害。地缘政治紧张或出口停止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面对这一挑战,欧洲和美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收购矿山和精炼厂来获得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更大控制权。尽管美国在全球锂开采所有权中排名第二,欧洲的份额相对较小,但在镍和钴方面,欧洲的影响力相对较大。例如,全球74%的锂来自澳大利亚和智利,但中国(29%)和美国公司(26%)拥有最大的生产份额。然而,欧洲在海外并没有显著的锂份额。卢克斯教授表示:“这些发展突显了全球对关键原材料的竞争以及价值链战略重组。”

为了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研究建议欧洲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投资扩建自身的精炼能力、促进战略原材料伙伴关系以及加强本地循环经济。这项由弗劳恩霍夫FFB和明斯特大学研究人员联合撰写的论文,基于全面的数据分析,旨在描绘当前行业权力结构的整体图景。

这项研究的发布,引发了欧洲各界对电池供应链安全的深刻反思。在全球电动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已成为欧洲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欧洲有望在未来的电池产业中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

中国的主导地位

研究概述了整个电池供应链中的矿山、炼油厂和生产工厂背后的所有权结构。结果证明了中国的主导地位:中国几乎主导了锂离子电池的整个价值链——从原材料提取到电池生产——并且控制着国内和国际的生产能力。唯一的例外是锰。中国生产了大部分磷酸铁锂活性材料,份额超过 98%,这意味着欧洲直接依赖这种更便宜的电池化学物质。

卢克斯警告说:“中国在原材料领域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危及欧洲电动汽车的未来。这种依赖性让欧洲变得脆弱。”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或出口禁令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卢克斯警告说。

锂矿原产地的争夺和控制

与中国类似,欧洲和美国也在加大力度,通过收购矿山和炼油厂来获得对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更大控制权。尽管美国在锂矿开采的所有权份额方面位居世界第二,欧洲的份额相对较小,但镍和钴的情形却截然相反。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锂、镍和钴开采的主要地区——尤其受到企业收购的影响。例如,全球 74% 的锂来自澳大利亚和智利,但中国(29%)和美国公司(26%)占据最大的产量份额。然而,欧洲海外并没有任何重要的锂储量。

一旦出现地缘政治争端,出口限制将对全球电池供应链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他们认为建立欧洲安全和主权电池供应链的可能手段可能是投资扩大国内炼油能力、促进战略原材料伙伴关系和加强当地循环经济。弗劳恩霍夫 FFB 和明斯特大学研究人员的联合论文基于全面的数据分析。为此,我们分析了全球锂离子电池供应链上的所有权结构,并将其与生产份额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比较。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描绘出该行业当前的权力结构的整体图景。

锂、镍、钴和锰全球所有权和影响力结构的差异化图

锂:全球74%的锂来自澳大利亚和智利。尽管如此,中国的天齐锂业和美国的雅宝等公司仍占据全球产量的最大份额,其中中国占29%,美国占26%。欧洲几乎没有海外锂储量。自有贡献微不足道,目前仅限于葡萄牙的“Baroso Lithium”项目,该项目仅占产量的 0.4%。

镍:尽管全球30%的镍产量来自印尼,但印尼企业的产量占比不到5%。在印尼剩余的镍产量中,青山等中国企业占据了 86% 的份额,加上国内产量,中国对镍产量拥有最大的控制权(32%)。继中国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地区包括欧洲、菲律宾和俄罗斯,这三个地区合计控制着全球超过 40% 的产量。

钴:尽管全球 68% 的钴产量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但当地公司仅控制着 5% 的矿山。中国(47%)和欧洲(47%)占据该地区主要生产份额,主要参与者包括洛阳钼业、嘉能可和欧亚资源集团 (ERG)。在中国和欧洲控制之外,菲律宾、俄罗斯和古巴也具有影响力(12%)。

锰:澳大利亚通过“South 32”和“Jupiter Mines”公司收购了南非一半以上的采矿权,将其影响力扩大到总计 25%。南非位居第二,占20%,其次是欧洲,占全球锰产量的16%。这些权益涵盖了英美资源集团、Eramet 和 ERG 收购的位于澳大利亚、加蓬和乌克兰的矿山。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