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沉默所压碎”的隐性伤害:外媒体报道叉车事故再度敲响安全警钟
原创 2025-10-22 09:03 Mulan 来源:AGV网近日,意大利Notiziario Sicurezza刊发专题《Schiacciati dal silenzio:la strage invisibile dei carrelli elevatori》(译:“被沉默所压碎:意大利工作场所叉车的隐形‘伤亡’”),以多起近期事故为样本,系统梳理叉车在意大利工作场所引发的死亡与重伤风险。文章指出,2025年的典型案例显示,受害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8—66岁,平均约52—55岁;多数事故发生在混行通道、装卸月台和库内狭窄路段,常见诱因包括未受过足够培训、临时性路径占用、视线遮挡、倒车盲区与速度管理不足等。呼吁行业与监管部门以数据透明、培训硬约束与技术改造,遏制“看不见的伤亡”。
从公开统计看,意大利职业伤害总体水平近年并未显著下降。INAIL(意大利工伤保险机构)对2024年全年的年报与半年数据给出的结论是:伤害申报数量总体保持稳定或小幅波动,死亡事故虽呈阶段性起伏,但依然处于高位;“学生/学徒”等群体的报告数还出现上升,提示培训与监督的薄弱环节仍在。对于“叉车相关事故”这一子类,INAIL历年案例库与行业二次研究也提示:多数受伤者为有3年以上岗位资历的正式员工,说明“习惯性风险”“程序简化”与监管疲劳比“缺乏经验”更具代表性。
报道将视角落在“可防可控”的现场细节:一是行人—车辆混行与临时障碍叠加,造成右转/倒车时的盲区致伤;二是月台对接与高货位作业中,司机为抢节拍而略过“完全停车确认”与“转向前回头观察”等动作;三是交接班与外协作业时,访客或新晋人员对通道规则不熟,带来“意外穿行”。作者以“被沉默所压碎”形容事故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事件分散、话题敏感、问责链条复杂,使得很多近失事件与轻伤未能沉淀为制度化的改进。
在预防建议上,文章与多家安全研究渠道提出了较一致的路径:一是培训与资质硬约束——对驾驶员、地面行人和班组长分别设定周期培训与情景化演练;二是布局与组织优化——固定人行道与缓冲区,通道转弯外缘加设限速/让行提示,装卸区设置“驶入—确认—落叉—复位—离位”的标准动作卡;三是技术叠加——在叉车端采用转弯自动限速、行人预警、蓝/红投射灯等驾驶辅助,在仓内引入危险区域电子围栏与事件记录。这些做法与INAIL对“叉车事故机理与防护要点”的技术资料相互印证。
值得重申的是,叉车事故不仅是“司机问题”。根据行业分析,超过一半的致伤事件与场地组织、路径设计、作业节拍与承包分工相关,例如:拣选高峰对外协通道的临时占用、紧急补货导致的逆向行车、堆垛货位外扩侵入转弯半径等。INAIL在2025年发布的动态数据评述亦提示:若无更严格的过程管控(含承包商协调与外来作业许可),事故曲线难以显著下行。
从行业落地角度,专题给出的“三步法”具有可执行性:第一步,用近失事件与小伤案例做“可视化分析”,将隐性风险转化为班组可理解的图谱;第二步,以场地与流程再设计先降噪(减冲突点、缩盲区、稳节拍),再上限速与让行等现场纪律;第三步,按风险分区叠加驾驶辅助与行人预警系统,并以KPI看板与事件回放闭环复盘。与其被“零散事故”裹挟,倒不如把“隐形伤害”纳入制度化治理,用数据与工程方法把风险“铆钉”在现场。
以2025年8月29日为时间节点,这篇报道在意大利的职业安全讨论中释放了清晰信号:叉车事故不是“偶发的个体过失”,而是组织、培训与技术三面镜。只有把“看不见”的近失与小错纳入统计与复盘,才可能让死亡与重伤真正从曲线里往下走。对于正经历用工紧张与多班制压力的欧洲仓配与制造企业而言,这既是安全红线,也是运营红线。
中叉网观察
放眼全球,叉车相关事故长期呈“高频、可防可控”特征:行人—车辆混行、月台对接、狭窄通道与高位堆垛是四大高风险场景;诱因集中在培训不足、现场秩序松散、盲区管理薄弱以及设备缺少主动安全配置。中国叉车行业在近十年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保有量提升与用工结构变化带来的安全压力——“会开车≠会安全作业”的矛盾更突出。可喜的是,标准趋严、培训上量、设备智能化正在形成合力:企业将限速、蓝/红地面警示灯、转弯自动减速、行人探测、电子围栏等纳入标配/选配;更多车队接入远程监控与事件回放,把“近失事件”纳入班组复盘;各地同步推进特种设备作业许可与在岗再培训。
作为行业平台,中叉网在最近2年的“合力改变物料搬运方式--合力 • 中叉网 | 2025中国叉车和移动机器人高质量发展万里行”走访调研活动中宣讲中,持续向从业者倡议三点:其一,培训前置,对新入职与外协人员开展情景化实操评估;其二,管理下沉,用可视化规则与可量化KPI(碰撞、急加减速、超速占比等)约束日常;其三,技术做实,在人车冲突点优先部署主动安全与视觉警示,并以数据闭环推动持续改进。安全不是额外成本,而是稳定产出的必要投入。在“人—车—场”协同治理上,唯有把经验固化为制度、把制度嵌入技术,事故曲线才会真正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