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力”+“智造力”+“质造力”——珠三角企业转型的调研观察
转载 2017-08-18 09:46 嘉腾 来源:嘉腾“制造力”升级,为“世界工厂”造工厂
珠三角是“中国制造”的主阵地,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布局。而随着全球产业调整步伐加快,生产产品也从做鞋袜、产服装到做装备、造飞机,产品形态走向高端化,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的趋势明显。
在深圳大族激光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全自动激光切管机切割九米的管材:全自动上下料、智能系统、高度集成。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副总裁陈燚说:“之前,国内此类设备全部进口。我们研发出来后,打破了国际垄断,价格大约只有进口价格的三分之二。实现了低成本的‘高端装备中国制造业’”。
从买设备做制造,到造设备服务制造,这在效率和技术含量上大大提升了广东的“制造力”。
目前,广东不少企业具备了自主研发智能生产线的能力。广东伊雪松机器人设备有限公司和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个研发机械手类机器人,一个研发地面AGV小车类机器人。记者在企业看到,这两家的机器人“手”“脚”合作,小车搭载着机械手,在一条智能生产线上来回忙碌。
科创“智造力”,为发展潜能续航
“制造力”硬实力的提升,依赖于“智造力”软实力的续航。记者观察发现,珠三角正在形成“内生外引”的智造力支撑体系。
从“内生”来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主动性大幅提高。“我们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占比已达到15%。”ORICO元创集团副总经理李平医介绍,公司主攻电力传输与数据传输两大类电子产品,而这一领域技术更新迭代之快,使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和研发作为第一竞争力。
从“外引”来看,由于广东高校和研发机构不多,近年来各地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嵌入全球化创新环流,搭建具有“造血”功能的科研院所。《2016珠三角企业创新报告》显示,以深圳为例,截至2016年深圳已经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在全球建成250余家研发中心,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新型研发中心,1283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
在世界范围内“引智入粤”,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广东提升“智造力”的一大策略。以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为例。目前该院已构建起“学校、导师、基地”三者并举引流研发成果到实体经济的模式。落地于此平台的项目中,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等公司都是由高校生毕业设计等研究成果孵化而成的新型科技企业。
品牌+标准,“质造力”构筑新优势
有“制造力”和“智造力”做后盾,珠三角制造业正在通过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高质量、有质感、国际范儿的产品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欧健强说:“以前,珠三角企业老老实实做代工,主要是品质控制能力不够。现在见多识广,有底气也有实力投入质量品牌建设。”
据东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东莞市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1091个,获得国家、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33个。截至2017年5月,全市新增境内外注册商标同比增长9.8%,累计达12454个;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74.6%。
“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以前出国都是大包小包买东西回来,或是海外代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国产品牌。”欧健强说。
珠三角企业自创品牌、抢占产品标准话语权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行业领跑者。以东莞坚朗五金公司为例,该公司积极将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共完成发布主编、参编标准120多项,还作为代表加入ISO2408国际标准国内工作组,使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标准研制方向保持一致,让标准为新产品保驾护航。
为了进一步提升“质造力”,东莞质检中心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初期研发阶段就开放供其使用。“电子产品推出的速度就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和利润。以前是成品送检,现在是前期的产品设计都会得到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援和检测服务,使得60天的开发周期缩短了四分之一,成功抢占市场先机。”李平医说。
制造是手段,智造是保障,质造是目标。从“制造力”到“质造力”,“世界工厂”的制造业正走在夯实基础、向高端进发的转型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