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仍需练好内功
转载 2019-03-30 16:14 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在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附加值高的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呈现优化的态势。
观察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红利的日益减少,自动化生产需求的不断释放,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爆发。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机器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延续了2017年的景气度,月产量持续上升。2018年1-12月,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47682套,同比增长4.6%,虽增速大幅度下滑,但总体保持了上升的趋势。
在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附加值高的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呈现优化的态势。
另外,国产机器人应用不断拓展到新的应用领域。过去,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装配、加工等,当前,机器人应用正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船舶、矿山开采等领域迅速拓展。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备受重视,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迅猛发展,大量学科在交互促进中快速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
预计2019年,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有望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家政、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需求的持续旺盛,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但与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四大家族”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核心技术研发、价值链分工、人才培养等领域仍面临瓶颈制约。
如核心零部件尚有待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有待全面提升,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等相对高昂;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虽然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机器人技术研究与本体研制方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但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有所欠缺。
有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无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趋势,化阻力为动力依然是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资金、税收、产品销售补贴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国产工业机器人使用率。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参与国际竞争。行业相关部门应加强行业规范管理,逐步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良莠不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
只有企业、行业和政府通力合作,练好内功,才能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