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机器人、大数据成大热门
转载 2019-05-28 10:01 央广网 来源:央广网下个月就要高考了,除了积极备考,考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内容之一,或许就是各大高校的专业设置。
浙江省高校今年新增66个本科专业,同时撤销了19个专业,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成为大热门。
高校为什么新增这些专业?这些新专业到底学什么?钱报记者采访了我省众多高校新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帮大家来梳理一下(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机器人专业
浙大的机器人专业分属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侯迪波告诉记者:“对于浙大来说,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为此已经准备了十多年。”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从2002年起就建设了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并从2006年开始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2016年,浙大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机器人交叉创新班,进行多学科交叉复合培养模式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十多年来,浙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器人课程群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实践活动也硕果累累:获得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冠军3次、IDCRoboCon国际机器人设计竞赛冠军3次。乒乓球机器人、四足仿生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空中机器人等多种具有业界影响力的新一代机器人系统,都出自浙大人之手。
与此同时,专门从事机器人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也拥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
机器人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与掌握机器人方向的理论及专业知识。记者采访发现,这个专业上的课都逃不掉“机器”二字,比如机器人导论、机器人学、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视觉、机器学习……
侯迪波介绍,从国家建设需求看,不论是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国防军工、服务行业,乃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人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从科学发展趋势看,机器人是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国际上的顶尖科技公司,都非常重视机器人的研发。目前来说,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
人工智能专业
1978年,浙江大学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1982年,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室成立;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室升格为人工智能研究所。
经过数十年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的科研方面成果显著,如跨媒体智能、大数据智能、文物复原与保护、脑机接口、增强现实等。
“浙大学科优势非常明显,却一直没有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目前开设可以说是发展正当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为教授告诉记者,一流的学科能够积极推动一流人才培养。
实际上早在2010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已为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在学生中反响热烈。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筹划成立人工智能系,参与建设的队伍都是科研出色的年轻老师,可以说真正将前沿研究带入了一线课堂。”陈为说。
人工智能专业分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将在今年出版三本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教材。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专业还将设立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资深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与之江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性地学习智能决策与机器人、统计机器学习、智能感知与语言、可视交互与设计四个方向的模块课程,这些都对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与就业方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原有的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依托于杭电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长期保持了高就业率、高工作起薪、高用人单位满意度。根据浙江省评估院的就业质量报告,2017届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一年后的平均月薪近7000元。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以IT行业前沿企业为主。
2019级该专业纳入网络空间安全大类招生,该大类在2018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20分,超出省一段线32分,可以给大家参考下。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互联网金融专业
互联网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融合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网络于金融学之中,大数据、经济统计和金融学等多学科交叉。
在教学安排上,学校打造了产学研训协同的互联网金融实践平台,与众多金融企业共创了“联合培养—实习(训)—创(就)业”的特色实习(训)模式,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学校建有“金融大数据实验中心”,开设了一系列实训课程;联结业界品牌讲师、实务导师和金融科技企业进行体验式、实战式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再借助专任老师在科技发展前沿上的理论优势,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实践项目;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提升锻炼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这个专业涵盖了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支撑办学的统计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属于浙大城市学院的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
该专业紧密契合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培养“统计+计算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领域,该专业人才就业领域非常宽广,包括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可视化工程师等。
据悉,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高达近1.36万亿元。相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规模,大数据人才紧缺,据专业机构预测,未来中国数据人才缺口为百万级。
浙江师范大学>>>
机器人工程专业
浙江师范大学于2014年成立金华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2015年开始探索机器人相关人才培养,并于2017年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技术教育2个专业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方向。
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机器人工程相关的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机器人技术研发、设计、维护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技能。
要支撑浙江省制造业快速转型提升,高层次人才保障是关键。按照当前浙江省智能制造发展态势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缺口超过10万人,而其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等)缺口超过5万人。
浙江工业大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该专业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智能机器和智能系统应用为目标,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
浙工大招生办副主任潘鹏程告诉记者,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引领未来的交叉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兼具在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自动化控制、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掌握人工智能理论、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智能决策与控制、智能系统等原理及应用技术,具备智能系统集成的设计、研发与应用等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互联网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本报通讯员 邱伊娜 本报记者 王湛 陈素萍 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