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结合:医用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转载 2019-05-28 10:23 中国科技网 来源:中国科技网
2019年5月26日,中国科技网记者在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采访了第二届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首位主旨演讲嘉宾——瑞士伯尔尼大学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Stefan Weber教授。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记者整理,顺序略有调整)——
问:医用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Weber:预测很难,我来说说现实。医用机器人行业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造福患者。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未来我们也会把帮助患者放在第一位。科学界所做的工作是为了解决现有医疗手术中的问题,改善手术的结果,辅助康复,促进生活质量,提高患有癌症等病症的患者的生存率,等等。
我相信在未来,技术会有多方面的发展。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技术。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会进一步深入。医用机器人已经带来了很多实际的好处,比如,患者的创口更小、住院时间减少、恢复周期缩减、出血量降低、承受更少痛苦,等等。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商业价值,可以说医用机器人是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当然,医用机器人产品的部署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需要多一些时间。而要完全实现医用机器人的自动化,可能需要走一段更漫长的路。
问:哪些因素能够促进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Weber: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那些建造机器人的工程师需要与临床人员多多交流沟通。年轻的工程师在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是缺乏对现实状况的了解的——他们无法分辨,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需求?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与临床人员一起沟通协作的环境中得到。我本人是一名工程师,深刻地意识到与医生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共同推进技术发展及产品应用的重要性;而一旦医工隔离,任何团队都无法获得成功。因此,我建议医用机器人领域中的每个人都尽可能保持与其他人的紧密联系。
除此之外,投资和政策也是能够促进医用机器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过我认为,如果创意足够精彩,总会被投资者发掘、重视,从而获得资助来支持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另外,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目前还不错,当然,用于资助医用机器人研究的资金应该更为充裕一些;但我们确实已经在促进医用机器人标准化方面做出了努力,通过国际层面的一些合作,部署利于医用机器人引进的新的标准。不过,若想要使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真正的临床问题上,技术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而应该更充分地应用于手术室中。
问:在医用机器人领域,瑞士处于什么位置?在研究和商业化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
Weber:瑞士医用机器人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瑞士机器人研究界为医用机器人技术建立了通畅的管道,以确保创意能够在实验室、医院诊所以及广大的市场上更为自由地流动。
我认为瑞士医用机器人研究和商业化方面的不俗实力,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大因素。首先,在瑞士,世界一流的工程、医学院校为基础技术研究、临床应用、早期商业发展提供资助;这意味着产品在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都有财务上的支持,不会因为缺乏资金而中断。其次,项目团队注重医工结合,由专业的多学科工程师和临床医生组成,以确保医用机器人技术可以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医疗问题。再次,医用机器人创业社区充满活力,企业资源网络包罗优秀的创业管理人才、专门的技术孵化器、以及具有机器人专业知识的投资者,使产品能够敏捷而高速地推入市场、惠及患者。
日本以及欧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因而造就了今天手术室里的各种医用机器人产品。这是我们共同的成功,但成功之上,还有很大的继续进步的空间。
问:如何评价中国在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地位?有何建议?
Weber: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无论对于研究者还是商业伙伴来说都是一个有趣的场所,并出现了不少新技术率先扎根于此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医用机器人领域的一支领导性力量。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医院以及大量医学专家。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对发展前沿技术非常有益。
作为有能力的、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参与者,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新式研究小组,享有资金扶持并吸引到来自欧洲等地的一流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其中,这为中国带来了非常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对推动技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大有裨益。但我建议,若在这些小组中加入临床医生,使医工更密切地协作,便能够更有力地加速医用机器人技术发展及创新。医工结合至关重要,只有两者完美协作,才会出现一流的医用机器人技术,实现造福患者的共同目标。我认为这是在医用机器人领域取得成功的真正方式。
问:如何促进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国际合作?
Weber:我想我们都已经是“故事”的一部分。为加强合作,各国应该定期邀请研究人员互访,交流思想,分享教学、创业等方面的经验,了解彼此的行业环境以及正在处理的技术问题。该行业的人员之间应该建立紧密而有力的联系,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必将惠及所有国家。
在去年10月举办的首届论坛上,被称为“手术机器人之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Russell H. Taylor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人员和工程人员必须携手紧密合作,少了任一方,都不可能做出可用的产品。”无独有偶,此次Stefan Weber教授也强调,医工结合是医用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记者整理,顺序略有调整)——
问:医用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Weber:预测很难,我来说说现实。医用机器人行业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造福患者。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未来我们也会把帮助患者放在第一位。科学界所做的工作是为了解决现有医疗手术中的问题,改善手术的结果,辅助康复,促进生活质量,提高患有癌症等病症的患者的生存率,等等。
我相信在未来,技术会有多方面的发展。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技术。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会进一步深入。医用机器人已经带来了很多实际的好处,比如,患者的创口更小、住院时间减少、恢复周期缩减、出血量降低、承受更少痛苦,等等。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很多商业价值,可以说医用机器人是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当然,医用机器人产品的部署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需要多一些时间。而要完全实现医用机器人的自动化,可能需要走一段更漫长的路。
问:哪些因素能够促进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Weber: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那些建造机器人的工程师需要与临床人员多多交流沟通。年轻的工程师在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是缺乏对现实状况的了解的——他们无法分辨,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需求?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与临床人员一起沟通协作的环境中得到。我本人是一名工程师,深刻地意识到与医生密切合作、相互信任、共同推进技术发展及产品应用的重要性;而一旦医工隔离,任何团队都无法获得成功。因此,我建议医用机器人领域中的每个人都尽可能保持与其他人的紧密联系。
除此之外,投资和政策也是能够促进医用机器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不过我认为,如果创意足够精彩,总会被投资者发掘、重视,从而获得资助来支持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另外,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目前还不错,当然,用于资助医用机器人研究的资金应该更为充裕一些;但我们确实已经在促进医用机器人标准化方面做出了努力,通过国际层面的一些合作,部署利于医用机器人引进的新的标准。不过,若想要使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真正的临床问题上,技术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而应该更充分地应用于手术室中。
问:在医用机器人领域,瑞士处于什么位置?在研究和商业化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
Weber:瑞士医用机器人目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瑞士机器人研究界为医用机器人技术建立了通畅的管道,以确保创意能够在实验室、医院诊所以及广大的市场上更为自由地流动。
我认为瑞士医用机器人研究和商业化方面的不俗实力,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大因素。首先,在瑞士,世界一流的工程、医学院校为基础技术研究、临床应用、早期商业发展提供资助;这意味着产品在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都有财务上的支持,不会因为缺乏资金而中断。其次,项目团队注重医工结合,由专业的多学科工程师和临床医生组成,以确保医用机器人技术可以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医疗问题。再次,医用机器人创业社区充满活力,企业资源网络包罗优秀的创业管理人才、专门的技术孵化器、以及具有机器人专业知识的投资者,使产品能够敏捷而高速地推入市场、惠及患者。
日本以及欧洲、北美洲的许多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因而造就了今天手术室里的各种医用机器人产品。这是我们共同的成功,但成功之上,还有很大的继续进步的空间。
问:如何评价中国在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地位?有何建议?
Weber: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无论对于研究者还是商业伙伴来说都是一个有趣的场所,并出现了不少新技术率先扎根于此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医用机器人领域的一支领导性力量。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医院以及大量医学专家。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对发展前沿技术非常有益。
作为有能力的、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参与者,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新式研究小组,享有资金扶持并吸引到来自欧洲等地的一流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其中,这为中国带来了非常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对推动技术领域的前沿发展大有裨益。但我建议,若在这些小组中加入临床医生,使医工更密切地协作,便能够更有力地加速医用机器人技术发展及创新。医工结合至关重要,只有两者完美协作,才会出现一流的医用机器人技术,实现造福患者的共同目标。我认为这是在医用机器人领域取得成功的真正方式。
问:如何促进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国际合作?
Weber:我想我们都已经是“故事”的一部分。为加强合作,各国应该定期邀请研究人员互访,交流思想,分享教学、创业等方面的经验,了解彼此的行业环境以及正在处理的技术问题。该行业的人员之间应该建立紧密而有力的联系,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必将惠及所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