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蓬勃无人经济背后的中国劳动者

转载 2020-05-07 11:38 新华社 来源:新华社

无人厨房里,机械臂分工合作精美菜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上海5月4日电(记者何曦悦 王默玲)上海市长宁区一幢写字楼大厅内,最近悄然出现了一群会做中餐的“机器人”。透明玻璃墙内,三只机械臂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完成取菜、烹饪、打包、送餐,购买者只需扫码下单,就能从智能取餐柜中拿到一份机器人新鲜现做的中式午餐。

这是由上海一家餐饮企业熙香开发的无人便当店项目,全程无需店员参与。但这样的无人经济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劳动者:作为该企业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赵军,日常工作就是和机器“对话”。

“菜品研发人员推出一项新的菜品,我就要负责把厨师的烹饪过程转化为机器语言,为原材料分配好料道,设置后台点餐、分配系统,通过不断调试原材料形态、制作温度和过程,最终让机器制作出菜品。”赵军说,他最快一天内就能把厨师的构想变成机器烹饪的成品。

赵军之前学的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日常爱好烹饪。他没想到,自己的两项热爱能够在一份工作中紧密融合在一起。

“看到自己设计、组装、调试后,机器人能做出和大厨手艺媲美的菜,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赵军说。

熙香创始人刘蕴熙说,无人经济并不意味着人被机器代替了。成立于2013年的熙香专注餐饮行业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先后推出了无人便当店实验室、社区智能餐车、无人食堂等产品,最新开发的无人食堂与无人小吃车预计将于今年年中正式开始销售。

尽管这些店铺的后厨无人,但忙碌的机器人仍然需要优秀的人类大厨担任启蒙老师。

刘蕴熙说,最初公司很难招到愿意来的厨师。“因为大厨们都怕自己离开了厨房,会生疏了手艺。但其实,他们可以在更好的工作环境下,从容地研发菜品。”刘蕴熙说,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一千多种机器制作的菜品。

2018年加入熙香的黄理就是一名菜品研发师,曾经在餐饮业工作多年的他觉得,目前的工作状态要轻松许多,但日常需要更多思考。

“我每月可以开发十道以上的菜品,先去调研当季食材,自己尝试手动做出成品,再与机器磨合测试。”黄理说,疫情影响下,自己不少同行朋友都面临着失业的担忧,而从事无人经济的他近期还在持续开发新菜。

刘蕴熙说,虽然在疫情之下公司的订餐、会务用餐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近期收到了众多餐饮企业寻求无人厨房合作的意向。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一栋写字楼里的机器人咖啡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同样发掘了机遇的还有机器人咖啡亭。占地2.5平方米的玻璃亭内,机械臂最快30秒就能冲调一杯热美式咖啡,也能做出复杂的玫瑰荔枝拿铁、热巧克力等。发明方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非子说,目前咖啡亭单量翻倍,用户群也在不断扩展。

韩非子介绍,为了向着“不逊色于手工制作”的方向努力,让每杯咖啡都有体面的包装,光是对咖啡杯的机械臂扣盖技术就进行了长期钻研。

热咖啡,要用厚实的纸杯,暖手而不烫;冰咖啡,要用透明的塑料杯,透出咖啡、奶油和冰块混合的赏心悦目图景。为此,机器人咖啡亭配备了一套柔性生产系统,可以识别不同材质的杯壁厚度,智能调整扣盖力度和角度,准确扣盖。

“无人机器不能以牺牲口味和消费体验为代价。”韩非子说。

今年4月,《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特别提到加速发展无人工厂、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无人配送等无人经济形态。

2019年底,熙香获得了上海市首张颁发给智能无人微厨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对于这种创新,上海的监管部门和我们一起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管理,我们所在的虹桥街道也像‘娘家人’一样提供帮助与合作资源。”刘蕴熙说。

她表示,无人经济会创造更丰富的职业选择,比如公司构建了云端菜谱数据库,未来将邀请社会上更多厨师通过上传菜谱的方式获得收益。无人行业的大门,正向更多劳动者敞开。

0 0

网友评论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