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领先的智能育秧码垛机器人 在建德率先投入使用
转载 2020-07-16 12:04 经济日报 来源:经济日报夏收夏种本是种粮大户们最繁忙的时节,随着“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全自动育秧、水稻精量直播、同步侧深施肥等一项项技术出现田间地头,让农户省工省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丰产和丰收。
陈正中是建德市大同镇的种粮大户,每年种植水稻近500亩,这两年村里的劳动力紧缺,每到育秧、插秧农忙时,总会因为找不到人手而伤脑筋。今年听说水稻育秧中心有了智能化全自动育秧技术,能够直接从中心购买秧苗,而且这里的秧苗长势均匀稳定,他赶紧来一探究竟。陈正中告诉记者,自己原来都是采用传统育秧的模式,碰到气温低的时候,种子容易腐烂,出芽率也不高。
在育秧中心,陈正中看着全自动智能育秧流水线正在紧张的工作。水稻种子通过浸泡、甩干后再装入机器中,智能显示屏上按下按钮,机器启动,从自动落盘、撒底土、智能撒种到最后的自动叠盘中间几个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朗学渊是建德市大同镇助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总监,由育秧中心统一购种,统一育秧的秧苗长势健壮、出苗率整齐,为粮食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数据显示,智能化育秧技术比传统育秧方式的出秧率提高40%到50%,水稻的亩产预计将增加15%以上。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听了育秧中心技术人员的介绍,陈正中当即在育秧中心购买了300余亩的秧苗。像陈正中一样,现在育秧中心已经为稻香小镇2.5万亩水稻的提供优质秧苗,还满足了周边乡镇种植户的育秧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稻的国家,但近几年农民种植杂交稻的面积却不十分广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育秧方式出秧率低,变相增加了杂交稻的种植成本。现在,他们研发的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采用气吸定量、秧盘及播种红外线定位、吸嘴防阻方法,以及槽式自流浇水等多项新技术,可以使每亩播种量下降25%-40%,成秧率高,节省人工近50%。多年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的诸多科学家致力于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学家张玉屏告诉记者,杂交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种子比较贵,采用条播技术后能够达到精准摆盘,每亩可节省种子费用40块钱左右,这是对农民来说非常节本增效的方式。
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是水稻体系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了育种、栽培、植保、农机、加工和农经等六大领域的国内优秀专家,研发、集成与示范推广了一批新技术,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自动化进入实用阶段。成为支撑引领现代水稻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力量,从而推动了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变革。“这些机械化用到我们粮食生产,我们水稻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意义一个是减少劳力,节约成本,提高农民种稻的效益,也是把科学家所想的,农民所需的完美结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张玉屏如是说。(经济日报记者高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