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园区
转载 2020-08-12 10:59 经济日报 来源:经济日报松山湖机器人产业领头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表示,项目主要目标是孵化创业公司,从0到1再到N,推动科技和教育的融合,力争形成教育、科技、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等一条龙的孵化基地。
2014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原院长高秉强、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等优秀创业导师联合发起了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经过6年发展,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松山湖“总部一号”过渡场地中已初具规模。在创业孵化方面,机器人基地孵化了80余家创业企业,4年累计总产值超28亿元;累计投入1亿元资金支持32家在孵企业创业;获得了东莞首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等荣誉称号。在人才培养方面,机器人基地采用基于项目和课题的办学模式,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自2015年起已招收5届近500名学生。此外,基地每年主办各种全国机器人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创造营等活动,截至目前,共举办14场创业类竞赛活动,累计培养创业者1052名。此次封顶的机器人产业项目是该基地的“升级版”,设有研发中试车间、高精密装配/研发实验室、研发孵化区、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意生活区等功能区域,将形成集技术研发、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生产制造、展示展览、会议论坛、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孵化园区,建成后的园区可容纳100多个团队。在李泽湘的规划中,该项目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机器人企业,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我们预测,几年后,这个基地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技术型企业,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让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能走向世界。”李泽湘说。据介绍,该机器人产业项目也是松山湖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载体。在产业园区的地下,将建设一个约10000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可进行高度精密的制造工艺与技术的测试;在地面上,还将建设约120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让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实现“无缝衔接”。
项目建成后,将以李泽湘教授团队为基础力量,协同国内外机器人领域一流的研究力量、企业家和管理人才,围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开展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企业集群培育等。当前,松山湖高新区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表示,园区将一如既往重视和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和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网友评论0条评论
相关资讯
更多- WAIC强化学习新范式探索之夜 | 强化学习与大模型融合,是智能体进化的 “黄金法则”,还是误入复杂迷宫的 “冒险尝试”?
- 德媒《it-zoom》:人形机器人即将取得突破
- 认知机器人会成为工业流程的未来吗?
- 叉车车队的人工智能驾驶安全追踪系统在英国问世
- 欧洲首个 CE 合规无人驾驶物流车辆迈入工业部署
- 展商直击 | WAIC 2025圆满收官,上海码极客实力呈现多模态世界模型与空间智能技术成果!
- 《Dcvelocity》面对面采访:Dematic 总裁 Michael Larsson
- 内部物流中的人工智能:增强人类潜能,而非取代人类潜能
- 客户案例|从分散式地堆到13米高位密集存储,卓一人上行三向叉车赋能调味品行业
- “五羊” 机器人组团出道,等你来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