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洞察 | 物流企业如何抓住新能源行业红利?
转载 2023-03-06 09:47 安歌科技资讯号 来源:安歌科技资讯号E洞察是一档安歌科技Enotek继E课堂、E工匠之后全新开设的栏目,我们以“立足企业,展望行业”为愿景,希望与您一同分享最新的行业动向、发展趋势与政策解读。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以尽可能全面、中立为原则,但囿于小编水平所限,难免有局限的表述,在此诚邀您为本栏目勘误,也欢迎大家积极留言。)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新能源行业正在迅速发展。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产品的特殊性质和特殊需求对物流的挑战更大。因此,新能源行业的物流需要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为了满足新能源行业的物流需求,许多企业和物流公司正在加大投入,开发新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例如,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新能源产品的运输,从而保证新能源产品的安全和高效运输。此外,通过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可以帮助新能源企业提高竞争力。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锂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方式正在迎来爆炸式增长,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太阳能储能系统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和社会对清洁能源的日益重视,锂电池行业的市值和前景充满了希望。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锂电池市场的全球市值在过去几年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数百亿美元。其中,汽车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因为更多的汽车制造商正在生产电动汽车,同时对于大型能源储存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外,技术的进步也对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是全球锂电池生产的主要中心,其锂电池产值在过去几年中也有了显著的增长。根据某些数据,2020年中国锂电池行业的产值约为100亿美元左右,而到2025年,该数字预计将增长到200亿美元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产量增长:中国锂电池企业的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锂电池总产量占全球的75%,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三星SDI等企业的市场份额较大。
技术进步:中国锂电池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也有了不少进展,如宁德时代研发出全固态电池技术,比亚迪等企业也在快速推进技术升级。
国内外扩张:中国锂电池企业在国内外都在积极扩张业务,如宁德时代在福建、广东、江苏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地设立工厂,加强了全球化布局。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比达到20%。
总的来说,中国锂电池企业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扩张,并且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布局方面也有了不少进展。
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还带动了物流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包装材料供应商以及电动汽车制造商等多个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现代物流杂志在《新能源产业崛起“物流”的机会在哪里》一文中曾指出:新能源领域是传统与新兴行业并行,不过各细分行业对于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对于中国物流及智能装备企业而言,美好的前景是可预见的,但是如何结合具体场景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仍然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所在,我们亦希望中国物流行业能够在新领域展现更大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地实现自我成长,从而让整个生态圈走向更健康的未来。
(点击图片了解新能源案例)
在此过程中,智能物流也将为锂电池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依托智能物流赋能,新能源行业可以实现定制化、柔性化生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交付速度,以安歌科技WMS为例,内置的数字孪生系统可以实现全面的质量管控,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中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同时更优的能源配置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物流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降低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以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行业虽然被誉为“智能物流新蓝海”但在现实中,物流装备企业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锂电池属于易燃易爆品,企业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包括使用防爆包装、防火设备等,这也意味着该行业中采用的堆垛机、RGV等设备需要配备自动灭火、铠甲、防静电的较高的安全配置,对智能物流装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锂电池的性能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产品质量,对搬运设备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考验。再者是高效性,锂电池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快速高效的仓储体系,对于物流企业的集成、多设备同时运行、自动调度系统是否足够“聪明”有着更强的挑战;最后便是合规性,锂电池的生产和运输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需要了解并遵守国内外的法规标准,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国危险品规则(UN3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