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曲道奎:与机器人“共舞”

转载 2016-03-29 10:57 来源:中工网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3月9日到3月15日,一场“人机大战”吸引了世界无数人的眼球: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与世界围棋冠军、韩国职业九段名将李世石的五场对战在韩国首尔四季酒店举行。双方连战5局,结果李世石仅胜一局,以1:4告负。
  这一“人机大战”的结果,再次引发人们对机器人的热情,各种议论也纷至沓来:机器人未来会取代人类吗?中国机器人产业现状如何……
  如果要回答这些疑问,曲道奎是个合适人选。
  1961年出生的曲道奎,是山东青州市人,现在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他还有很多头衔,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等。
  2003年,曲道奎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2014年,他又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仅十几年时间,机器人家族已是“儿孙满堂”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将机器人应用于生产领域。1973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蒋新松正式向中科院提出开展机器人研究的建议,然而,此时正值“文革”期间,他的建议没人理会。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蒋新松参加中科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会,他主笔起草自动化学科发展规划,将机器人研究纳入规划之中,从此,机器人研发开始起步,也因此,蒋新松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然而,1997年,蒋新松英年早逝,带着没能将机器人形成产业的遗憾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
  2000年4月,以蒋新松名字命名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成立,39岁的曲道奎担任常务副总经理,两年后担任公司总裁。此时,美、日、德等国的机器人已经形成产业化,产品行销全世界。
  用曲道奎的话来说,新松公司虽然“晚婚”,但“生育”能力很强。仅仅十几年时间,机器人家族已是“儿孙满堂”,有5大系列、80多个品种。
  曲道奎是蒋新松的学生,在追忆蒋新松的座谈会上,曲道奎发下誓言:“老师生前一直为创办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公司而奔忙,我们要将老师的遗愿化为行动,让机器人成为国家制造业现代化的龙头!”
  公司成立之初,曲道奎步履维艰,饱尝冷落。公司只有四十几个人,没有自己的厂房和设备,更没有知名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机器人市场完全是发达国家的天下,不仅外国人不相信中国能造出机器人,绝大多数中国人也不相信。
  曲道奎回忆说,尽管他们已经造出了机器人产品,但客户一听说是国产的,连听产品介绍的兴趣都没有。然而,曲道奎他们没有抱怨,更没有泄气,他们有意避开主战场,在制造业有需求的夹缝中寻找商机。
  大订单拿不到,就争取小的。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他们生产的9台“AGV”自动导引车机器人终于成功应用于沈阳金杯客车柔性生产线上,使金杯客车质量和效益都得到大幅提升,并在全国轻型货车旅行车大赛中夺魁。时任沈阳金杯汽车股份公司总经理、著名企业家赵希友亲自率队登门致谢,称:“机器人把我国汽车工业生产技术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是感知、认知、思考”
  经过多年积累,新松公司已经坐上了行业老大的位置。尽管如此,曲道奎对机器人产业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更高的追求。今年3月5日,曲道奎在“机器人大讲堂”系列活动演讲中指出,过去的机器人,只能称之为“带编程的机器设备”,而不是真正的机器人。现在的机器人智能是方向,感知、认知、思考则是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机器人的重新定义将开辟机器人一个新的时代。”曲道奎说。
  2014年8月,年产5000台的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智能生产线投产。偌大的车间,只有几名工作人员在巡检。这条生产线集成了新松公司核心的工业机器人、检测机器人等系列产品,从零部件入库、到产品装配、检验、喷漆、成品包装入库,全部由机器人完成。
  这是全国首条数字化智能生产线,也因此开辟了“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时代。
  目前,新松公司有工业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5大类、80多种产品,拥有600多项国家专利,取得10项软件产品著作权,制定了5项国家标准和几十项企业标准。 新松公司将机器人在中国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108项第一,研发的机器人产品销往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2月,新松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复合型机器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3个多月时间就销售40余台,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复合型机器人是手脚两项功能集于一身的新型机器人。在以往机器人的世界里,通用工业机器人被称为机械臂,用以替代人胳膊的功能;智能移动机器人用以替代人腿脚的功能;复合型机器人则是手脚并用,将两种功能组合在一起。
  新松此次推出的复合型机器人为国内首创,与国际领先机器人厂商推出类似产品的时间几乎同步,在精度、速度等指标上不相上下。
  如何在强手如林的机器人研发生产领域求生存、求发展?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曲道奎思路非常明确:“只做引领型、创造型,不做跟随型、加工型”。
  曲道奎说:“中国机器人企业不能只满足于低端领域拼价格凑数量,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抢占技术制高点上。”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扭转高端智能化机器人市场份额被国外机器人企业垄断的不利局面。
  “机器人替代人类非常遥远”
  2015年6月,一个名叫“亮亮”的机器人服务员出现在沈阳市铁西区的一家餐馆。“亮亮”身高1.4米,一次能配送8公斤食物、饮料。能说“你好”、“对不起”等200句日常用语。
  一台机器被称为“机器人”,就是因为这台机器的结构仿照了人体结构。人体基本由5个系统组成,即大脑、身体结构、肌肉、感官、能量源,一般的机器人具有3个特征即可,一个典型的机器人要有一套可移动的身体结构、一部类似于马达的装置、一套传感系统、一个电源和一个用来控制所有这些要素的计算机“大脑”。“亮亮”5个系统全都具备,还有一定思维能力,是最接近人的“智能机器人”。
  “亮亮”供职这家餐馆,为这家餐馆带来源源不断的食客,因为很多人都想来看看这个机器人服务员。老板对“亮亮”也非常满意:“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发脾气,从不偷懒。”
  “什么工作都由机器人干了,我们干什么去?”很多人担心自己未来可能会失业。
  对此,曲道奎认为,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服务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开发出更加适应人类生活需求的服务机器人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机器人替代一部分劳动者也是一种趋势,所以相关部门及企业需考虑未来人才的培训、再就业。但是说机器人的发展会使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种担忧确实为时尚早,机器人替代人类更是非常遥远。同时,他也强调,机器人取代了一些人的工作,还可使一些人从事更高端的研究开发等工作。
  (制图美术:李法明)
  编辑点评
  近年来,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等,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一轮世界工业变革要靠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以智能机器为支撑,最终改变制造模式和体系。
  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写过一本书,叫做《机器人时代》,书中指出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的时代就要来临,那些程序化的、重复性的以及可预测的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代替。
  如此看来,机器人产业化的前景似乎确定无疑,那么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曲道奎和新松公司给出了答案:机器人在中国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108项第一,研发的机器人产品销往全球23个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某种意义上说,曲道奎是推动中国机器人由研究走向应用的第一批创业者之一。他既是企业家,也是科学家,带领企业成为中国高新科技企业的成功典范,他让中国人在世界机器人领域挺直了脊梁,成为“中国智造”的标志性符号。
  机器人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先让机器人站起来,再以科技创新推动机器人跑起来的历程。
  亚洲制造业协会、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预测,新兴国家将是机器人增速最快的市场。未来30年,中国将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最大市场。
  面对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曲道奎将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创新发展,再续辉煌。

0 0

网友评论

取消